0%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2025年07月05日

有道君匡国,无闷余在林。白云峨眉上,岁晚来相寻。

子昂

译文

有道君匡国
您胸怀大道,匡扶国家
无闷余在林
我隐居山林,无忧无虑
白云峨眉上
白云缭绕在峨眉山顶
岁晚来相寻
待到岁末,前来寻访

词语注释

匡国:匡扶国家。匡(kuāng),辅助、纠正。
无闷:没有烦闷,指隐居生活恬淡自在。闷(mèn),烦忧。
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佛教名山。峨(é),山势高峻。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蜀地峨眉山间云雾缭绕,陈子昂独坐青峰之下。这位曾以《登幽州台歌》震动诗坛的拾遗,此刻正提笔为两位远行的友人——冀侍御与崔司议写下赠别之句。

御史台的朱衣使者们即将踏上匡国之路,而诗人自己却选择"无闷余在林"的隐逸。这看似闲适的表白背后,藏着武周王朝落幕后的政治风云。新即位的唐玄宗正励精图治,昔日的谏官陈子昂却已看尽官场沉浮,峨眉山的白云成为他最后的知交。

"白云峨眉上"的意象,既是对蜀地实景的描摹,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那终年不散的云气,恰似他未能施展的政治抱负,又似对友人前程的绵绵牵挂。史载陈子昂晚年归隐巴蜀,此诗或作于其生命最后的冬天——"岁晚"二字,既是时令的写照,亦暗含人生暮年的苍茫。

在盛唐曙光初现的年代,这首诗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重量:它既是诗人对仕途的最终告别,也是开元贤臣们各奔前程的见证。那些未及言说的期许,都化作了峨眉山巅的云霭,岁岁年年,等待知音相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高洁的友情与隐逸之志,展现了陈子昂诗歌"雅正冲淡"的典型风格。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其"含虚响于素朴,寄至味于淡泊",恰可诠释此诗的艺术特质。

"白云峨眉上"是极具张力的意象构建。学者傅璇琮指出:"子昂擅以自然意象为精神符号,此处白云既是实写蜀地风光,更象征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唐代诗人丛考》)。飘渺白云与巍峨峨眉的组合,既暗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又昭示自身的高洁志向,形成仕与隐的微妙平衡。

诗中情感表达颇具层次。首联"有道君匡国,无闷余在林"采用典型的赠答体结构,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十字中含无限寄托,上句勖友以经世,下句明己之素心"。尾联"岁晚来相寻"以平淡语道深情,学者罗宗强解为:"将政治抱负与山林之趣统一于时间维度,晚岁之约超越世俗离别,展现唐人特有的精神气象"(《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全诗在艺术上体现了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特征。闻一多《唐诗杂论》认为:"子昂诗如古琴余韵,此篇看似简朴,实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二十字中蕴含的匡国之志、隐逸之趣、君子之交,构成了盛唐精神的重要维度,为后来李杜的赠答诗开创了新的美学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陈子昂此诗以"白云峨眉"的清逸之姿,写尽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襟怀。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神韵超然,如孤鹤唳空,遗世独立处尤见唐人高致。"诗中"有道""无闷"二句,实化用《周易》"遁世无闷"之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用典如盐着水,看似平常语,细品乃见其胸次。"

"白云峨眉"之句最堪玩味。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指出:"取象于巴蜀最高之峰,而托意于无心出岫之云,既见隐者高洁,复含'相望不相闻'的别离况味。"此中暗藏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化用,却更添几分盛唐特有的明朗气象。

末句"岁晚来相寻"五字,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称许:"以节候之迟暮喻人生之晚境,而'相寻'二字尤妙,将别离化作他日重逢的期许,顿使全篇萧瑟之气转为温厚。"这种哀而不伤的离别书写,正是盛唐送别诗独有的精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