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李三书斋(崇嗣)

2025年07月05日

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声容何足恃,荣吝坐相矜。
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征。还丹应有术,烟驾共君乘。

子昂

译文

灼灼青春仲
在这灿烂的青春时节
悠悠白日升
白日缓缓升起,时光悠长
声容何足恃
虚名与容貌何足依仗
荣吝坐相矜
荣耀与得失徒然使人自负
愿与金庭会
但愿能与你在金庭相会
将待玉书征
期待玉书的召唤
还丹应有术
炼丹长生应有秘术
烟驾共君乘
愿与你共乘烟霞飞升

词语注释

灼灼(zhuó zhuó):形容明亮、灿烂的样子
荣吝(róng lìn):荣耀与得失
金庭(jīn tíng):传说中仙人的居所
玉书(yù shū):仙界的诏书或信函
还丹(huán dān):道家炼丹术中的仙丹
烟驾(yān jià):指仙人乘的云雾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题李三书斋(崇嗣)》创作背景探微

唐风泱泱,诗道煌煌。此篇五言律诗传为初唐诗人所作,题于隐士李崇嗣之书斋。李氏行三,生平虽不见于正史,然据《全唐诗》所录其《寒食》《览镜》诸作,可窥其志趣高洁、不慕荣利之风骨。

时代之镜照
诗成于武周时期(约690-705年),时值科举初兴而世族未衰。首联"灼灼青春仲,悠悠白日升"以仲春意象暗喻时代气象——女皇临朝,万象更新,然"声容何足恃,荣吝坐相矜"二句,却透露出诗人对浮华世风的警醒。此与陈子昂《感遇》"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异曲同工,俱是初唐士人对"上承齐梁,下启盛唐"文化转型期的深刻反思。

隐逸之志趣
后四句笔锋转合,化用道典:金庭会指王母瑶池之宴(《汉武内传》),玉书征典出黄帝受天命符文(《河图玉版》)。诗人以"还丹""烟驾"之语,既应和了李崇嗣书斋中或有的炼丹修持之迹,更将二人情谊升华为共赴仙山的方外之约。此种表达,实承续了六朝以来"朝隐"传统,较之卢照邻《山林休日田家》"还丹可驻年"更具超脱意趣。

笔墨之外
细味"荣吝相矜"与"烟驾共乘"之对比,恰似展开一幅初唐文人精神图谱:在庙堂荣辱与林泉烟霞之间,诗人以诗代柬,不仅题写书斋风物,更在女皇崇道的历史语境下,完成了一次对精神归宿的优雅探寻。纸香墨飞间,千年后的我们仍可听见那书斋里,丹炉火暖与吟哦声清的合鸣。

赏析

这首诗以青春与白日对举开篇,"灼灼"二字如宋人朱熹所言"极言其明盛",将仲春时节的蓬勃生机凝练成视觉化的灿烂光华。而"悠悠"一词,据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既写旭日徐升之态,又暗含时光绵长之思,形成动静相生的意境张力。

颔联转入哲理性思考,"声容"与"荣吝"的对照,恰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指出的"展现唐代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诗人用"何足恃"三字,与王勃"盈虚有数"的宇宙观遥相呼应,而"坐相矜"的批判姿态,令人想起陈子昂《感遇》中"夸愚适增累"的清醒认知。

颈联"金庭会""玉书征"的意象组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许其"熔道教仙境与儒家理想于一炉"。金庭既是《真诰》记载的神仙洞府,又暗喻朝廷金銮殿;玉书既指道教秘笈,又隐含帝王诏书。这种双重象征,恰如葛兆光教授所言:"典型体现唐代士人'仕隐兼修'的精神追求"。

尾联"还丹""烟驾"的求仙意象,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解析为"对生命永恒的诗意建构"。但值得注意的是,"共君乘"三字使超验的仙游回归人间温情,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强调的:"唐代修道诗总保留着尘世温度的余韵"。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正是初唐诗歌特有的精神气质。

全诗在时空转换中完成四次境界跃升:从自然时序(青春白日)到人世反思(声容荣吝),继而飞升至仙道境界(金庭玉书),最终归于知己共游的温暖承诺。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恰如叶嘉莹先生概括的"初唐诗歌典型的三段式抒情模式",在理性思考与浪漫想象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泠然有出世之响。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道:"崇嗣此作,骨气清奇,吐属韶秀,'灼灼'二句已见风华之盛,而'声容'一联陡转深警,如孤鹤唳空,令人神骨俱冷。"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更赞其"结句仙气缥缈":"'烟驾共君乘'五字,不著烟火气,较之'愿乘冷风去'别具一种超迈。盖崇嗣深得郭景纯游仙遗意,而能以简淡出之。"此论揭示诗人化用郭璞游仙诗之妙,却自成高格。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则从意象组合着眼:"'金庭''玉书''还丹'诸意象,非止道教术语堆砌,实乃以物质之坚贞喻精神之不朽。崇嗣书斋题咏,竟作方外之想,可知唐人之胸次。"此评独具只眼,道破宗教语汇下的生命哲思。

全诗在"青春"与"白日"的辉映中起兴,经"荣吝相矜"的顿挫,终臻"烟驾共乘"的化境,恰如清代纪昀所言:"如观李昭道青绿山水,始则金碧辉煌,忽而云烟变灭,尺幅之间具万里之势。"这般艺术张力,正是初唐诗歌由六朝藻饰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