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陈子昂策马登上岘山残破的石阶,荒甸的秋草在风中低伏,仿佛在诉说襄阳城千年的沧桑。这位以《登幽州台歌》震动诗坛的诗人,此刻正凝视着汉水对岸若隐若现的楚地城垣,任晚风掀起他青色的衣袂。
山腰处的堕泪碑已斑驳难辨,那是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时仁政的见证。诗人指尖抚过风化严重的碑文,恍若听见百姓的呜咽穿越三百载时光——当年羊祜登岘山饮酒慨叹"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者多矣",而今碑碣犹存,德政长昭。更远处,诸葛亮隐居隆中的草庐遗址在暮霭中若隐若现,羽扇纶巾的传说与《隆中对》的余响,此刻都化作诗人笔下"尚想卧龙图"的悠长叹息。
诗人极目远眺,见汉水如带分割楚吴疆界,战国时楚人"饮马黄河"的壮志与三国吴蜀的烽烟,都湮灭在"山川半入吴"的地理变迁中。丘陵依旧起伏如龙脊,而曾经在此运筹帷幄的圣贤们,终成"几凋枯"的黄土青冢。津渡边的戍楼在晚霞中投下孤影,恰似万里宦游的诗人自己——他刚从边塞归来,又即将南下荆湘,这岘山怀古的踌躇,何尝不是对大唐盛世下隐现危机的深沉忧思?
当最后一道夕照掠过岘首亭的飞檐,诗人将羊祜的德政、孔明的韬略、杜预的功业统统收进诗囊。这些在襄阳大地上重叠的历史光影,终将凝练成盛唐气象中最浑厚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