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岘山怀古

2025年07月05日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子昂

译文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喂饱战马来到荒凉的郊野,登上高处眺望古老的都城。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依然为堕泪碑的故事悲伤,还在回想诸葛亮的宏图伟业。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郭遥远地将楚地分隔,山川一半延伸进了吴境。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徒然耸立在大地上,贤能圣明之人几近凋零!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荒野的树木被苍茫的烟雾隔断,渡口的楼阁在暮色中显得孤寂。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谁能明白我这漂泊万里的游子,正因怀古而心绪徘徊不定。

词语注释

秣马:喂饱战马。秣(mò),喂养。
荒甸:荒凉的郊野。甸(diàn),郊外。
堕泪碣:即堕泪碑,指羊祜的纪念碑,后人见碑落泪。碣(jié),石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卧龙,诸葛亮的号。
津楼:渡口的楼阁。津(jīn),渡口。
踌蹰:犹豫徘徊。踌蹰(chóu chú)。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陈子昂策马登上岘山残破的石阶,荒甸的秋草在风中低伏,仿佛在诉说襄阳城千年的沧桑。这位以《登幽州台歌》震动诗坛的诗人,此刻正凝视着汉水对岸若隐若现的楚地城垣,任晚风掀起他青色的衣袂。

山腰处的堕泪碑已斑驳难辨,那是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时仁政的见证。诗人指尖抚过风化严重的碑文,恍若听见百姓的呜咽穿越三百载时光——当年羊祜登岘山饮酒慨叹"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者多矣",而今碑碣犹存,德政长昭。更远处,诸葛亮隐居隆中的草庐遗址在暮霭中若隐若现,羽扇纶巾的传说与《隆中对》的余响,此刻都化作诗人笔下"尚想卧龙图"的悠长叹息。

诗人极目远眺,见汉水如带分割楚吴疆界,战国时楚人"饮马黄河"的壮志与三国吴蜀的烽烟,都湮灭在"山川半入吴"的地理变迁中。丘陵依旧起伏如龙脊,而曾经在此运筹帷幄的圣贤们,终成"几凋枯"的黄土青冢。津渡边的戍楼在晚霞中投下孤影,恰似万里宦游的诗人自己——他刚从边塞归来,又即将南下荆湘,这岘山怀古的踌躇,何尝不是对大唐盛世下隐现危机的深沉忧思?

当最后一道夕照掠过岘首亭的飞檐,诗人将羊祜的德政、孔明的韬略、杜预的功业统统收进诗囊。这些在襄阳大地上重叠的历史光影,终将凝练成盛唐气象中最浑厚的回响。

赏析

登临岘山,荒甸旧都尽收眼底,诗人以秣马登高的雄浑姿态开启怀古之思。"犹悲堕泪碣"二句,化用羊祜堕泪碑与诸葛亮卧龙典故,《唐诗别裁》评此"双绾贤相,悲慨深沉",将个人感伤与历史怅惘熔铸一体。

"城邑遥分楚"四句展现宏阔时空视角,沈德潜《说诗晬语》称其"山川形胜中见兴亡之叹"。楚吴疆界犹在,而圣贤凋零,丘陵兀自起伏,俞陛云《诗境浅说》谓"地理与人事对写,顿生天地悠悠之恸"。

暮色中的野树津楼,被赋予孤绝的审美意象。"苍烟断""晚气孤"六字,王夫之《唐诗评选》赞为"以景截情,苍茫直夺楚骚神韵"。结句"万里客"与"踌蹰"呼应开篇,《唐宋诗醇》指出:"前有秣马之壮,后见踌躇之悲,顿挫间尽显士人怀古的典型心境。"

全诗以地理空间为经,历史时间为纬,李锳《诗法易简录》总结道:"览物兴怀,自有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思,此盛唐怀古诗之气象。"烟树楼台的孤清意象,与圣贤凋枯的深沉喟叹,共同构成苍凉而崇高的美学境界。

点评

此诗苍凉沉郁,有建安风骨。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赞曰:"登眺之作,贵在神气相接。'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十字,将羊祜、诸葛两段典故熔铸如生铁注坡,顿使千年兴叹俱在目前。"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尤重其气象:"发端'秣马''登高'已见英特,中幅'城邑''山川'一联,尺幅具千里之势。末句'万里客'三字,将个人身世之感打入历史烟云,此等笔力,非盛唐不能为。"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称许其时空处理:"'野树''津楼'一联,以断烟孤气写亘古苍茫,最得岘山神韵。昔年羊公登岘首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此诗正得其三昧,将地理之吴楚、历史之圣贤、眼前之景物,俱化作时间长河中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