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居延古城,夯土城墙被大漠风沙蚀出岁月的沟壑,陈子昂独立戍楼极目,任疏勒河的风灌满他褪色的青衫。开元二年(714年)的边塞落日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那条通往洛阳的驿道,被安西都护府的烽燧截断在玉门关外。
此时乔知之正谪居凉州。这位曾以"绿珠篇"名动京华的诗人,如今在河西节度使帐下做着管记室的小官。陈子昂摩挲着城墙上的汉代箭痕,想起三年前乔知之在终南山赠他的紫芝——那些生长在商山四皓遗迹旁的祥瑞,如今竟成了仕途困蹇的谶兆。史载唐玄宗即位后清算武周旧臣,乔知之因曾为张易之幕僚而遭贬黜,所谓"薏苡谤"暗指这段蒙冤往事。
风里传来戍卒的胡笳声,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琵琶产生奇妙的共振。诗人望着南归的雁阵,突然明白自己与挚友都成了时代的遗民:他们曾追随的燕国公张说已贬谪岳州,倡导的"风骨"诗论被新兴的吴中四士取代。居延海反射的夕照里,陈子昂看见自己早生的华发与霍去病当年饮马的倒影重叠——那个能实现"逐胡策"的英雄时代,终究如汉简上的墨迹般褪色了。
当他在羊皮纸上写下"桂枝芳欲晚"时,沙碛深处传来驼铃。这让他想起洛阳崇让坊的桂树,此刻该结子了吧?就像他们当年在国子监以诗赋擢第的荣光,终将零落成泥。案头那封来自凉州的信笺尚带血渍,乔知之用隐语提及朝中有人以"明珠文犀"之罪构陷于他。陈子昂突然把笔掷向烽燧台,墨汁在沙地上洇出西域地图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