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2025年07月05日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子昂

译文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听说你曾怀东山的隐逸之志,往昔享有紫芝般的荣耀。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如今那隐居之地在何方?你已白发苍苍,客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归汉后功业微薄,驱逐胡人的策略也未能施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空自叹息白日将尽,独坐看那黄云弥漫。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桂花的芬芳即将消逝,薏苡的冤屈谁能辨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莫要虚度年华空自老去,徒然叹息辜负了一生。

词语注释

东山意:指隐居的志向,典出谢安隐居东山。
紫芝:紫色灵芝,象征隐士的高洁。
沧洲:水滨之地,代指隐士的居所。
华发:白发。
薏苡谤:典出马援遭人诬陷携带薏苡明珠,比喻蒙受不白之冤。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居延古城,夯土城墙被大漠风沙蚀出岁月的沟壑,陈子昂独立戍楼极目,任疏勒河的风灌满他褪色的青衫。开元二年(714年)的边塞落日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那条通往洛阳的驿道,被安西都护府的烽燧截断在玉门关外。

此时乔知之正谪居凉州。这位曾以"绿珠篇"名动京华的诗人,如今在河西节度使帐下做着管记室的小官。陈子昂摩挲着城墙上的汉代箭痕,想起三年前乔知之在终南山赠他的紫芝——那些生长在商山四皓遗迹旁的祥瑞,如今竟成了仕途困蹇的谶兆。史载唐玄宗即位后清算武周旧臣,乔知之因曾为张易之幕僚而遭贬黜,所谓"薏苡谤"暗指这段蒙冤往事。

风里传来戍卒的胡笳声,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琵琶产生奇妙的共振。诗人望着南归的雁阵,突然明白自己与挚友都成了时代的遗民:他们曾追随的燕国公张说已贬谪岳州,倡导的"风骨"诗论被新兴的吴中四士取代。居延海反射的夕照里,陈子昂看见自己早生的华发与霍去病当年饮马的倒影重叠——那个能实现"逐胡策"的英雄时代,终究如汉简上的墨迹般褪色了。

当他在羊皮纸上写下"桂枝芳欲晚"时,沙碛深处传来驼铃。这让他想起洛阳崇让坊的桂树,此刻该结子了吧?就像他们当年在国子监以诗赋擢第的荣光,终将零落成泥。案头那封来自凉州的信笺尚带血渍,乔知之用隐语提及朝中有人以"明珠文犀"之罪构陷于他。陈子昂突然把笔掷向烽燧台,墨汁在沙地上洇出西域地图的形状。

赏析

这首诗以苍凉的边城景象为背景,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筑出一个壮志难酬的文人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此诗"将边塞的荒寒与人生的迟暮融为一体,形成双重时空的压迫感"。

首联以"紫芝荣"的仙家意象开篇,旋即跌入"华发旅边城"的现实困境,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阐释为"道教隐逸思想与儒家用世精神的激烈碰撞"。沧洲的隐逸之地与边城的戍所形成地理空间的对峙,而"华发"的出现则暗示了时间对生命的侵蚀。

颔联中"还汉""逐胡"的典故运用,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汉代事喻唐,既见报国之志,又含讽喻之意"。"功薄""策未行"的自我否定,实则蕴含着对朝廷边疆政策的隐微批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特别强调此联"在谦辞背后藏着沉痛,是初唐边塞诗中少见的政治反思"。

颈联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白日暮"与"黄云生"构成色彩学上的强烈对比。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分析道:"落日余晖与边塞黄云的交织,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心理投射,将时空的荒远感转化为生命的迟暮感。"这种时空意象的运用,被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视为"盛唐气象的先声"。

尾联的"桂枝""薏苡"双关运用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扬忠指出:"'桂枝'既指代科举功名,又暗含《楚辞》的香草意象;'薏苡'典故则寄托着忠而见谤的悲愤。"最后"无为空自老"的慨叹,在《唐诗选注》中被解读为"表面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实质包含着儒家用世不得的无奈"。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出由隐逸之思到边城之叹,再到功业之憾,最终归于人生之惑的复杂轨迹。苏州大学教授罗时进认为:"这种情感流动与意象转换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张力。"诗中时空意象的层叠运用,不仅构建出宏阔的审美空间,更成为诗人精神困境的绝妙隐喻。

点评

名家点评

陈子昂此诗,如孤鹤唳天,清响彻云。"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二句,以谢安高卧东山、商山四皓采紫芝之典,将隐逸之思写得空灵飘逸。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发端双绾,如瑶琴初抚,已作离鸾别凤之音。"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一联,笔锋陡转如断崖坠石。沧洲之想竟成边城之叹,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谓其:"'今何在'三字,有万钧沉痛,子昂以谏征辽获罪,此语殆非独为乔君发也。"

颈联"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暗用班超、张骞事,而反其意。'薄'字、'未'字,俱含血泪。"其建功无门之悲,直可与《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诸句互参。

结句"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钟惺《唐诗归》叹为:"十字如寒泉漱石,冷然彻骨。子昂《感遇》诗之骨,尽在此一'负'字中。"此等结法,非独收束全篇,更将六朝绮靡之余风,尽化入盛唐气象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