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台引

2025年07月05日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
迟美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从毕公以酣饮,
寄林塘而一留。采芳荪于北渚,忆桂树于南州。
何云木之美丽,而池馆之崇幽。星台秀士,月旦诸子。
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挟宝书与瑶瑟,
芳蕙华而兰靡。乃掩白蘋,藉绿芷。酒既醉,乐未已。
击青钟,歌渌水。怨青春之萎绝,赠瑶台之旖旎。
愿一见而道意,结众芳之绸缪。曷余情之荡漾,
瞩青云以增愁。怅三山之飞鹤,忆海上之白鸥。重曰:
群仙去兮青春颓,岁华歇兮黄鸟哀。富贵荣乐几时兮,
朱宫碧堂生青苔,白云兮归来。

子昂

译文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
感受这温暖的春天啊,碧绿的青草茂盛生长
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
心怀天地却感伤远方,登上高台以抒写忧愁
迟美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
久候的美人仍未出现,唯恐青春就此匆匆逝去
从毕公以酣饮,寄林塘而一留
随毕公畅饮美酒,暂寄情于林间池塘
采芳荪于北渚,忆桂树于南州
在北岸采摘芬芳的荪草,怀念南国的桂树
何云木之美丽,而池馆之崇幽
为何说树木美丽,而池边馆阁又如此幽深
星台秀士,月旦诸子
星台上有才俊之士,月下有诸子清谈
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
赞美青鸟报信的吉时,迎接火龙升腾的初象
挟宝书与瑶瑟,芳蕙华而兰靡
携带珍贵的书籍与瑶琴,蕙草芬芳而兰草摇曳
乃掩白蘋,藉绿芷
于是拨开白蘋,以绿芷为席
酒既醉,乐未已
酒已酣醉,欢乐未尽
击青钟,歌渌水
敲击青钟,歌唱渌水
怨青春之萎绝,赠瑶台之旖旎
哀怨青春的凋零,赠予瑶台的旖旎风光
愿一见而道意,结众芳之绸缪
但愿一见以表心意,与百花结下深情
曷余情之荡漾,瞩青云以增愁
为何我的情思如此荡漾,凝望青云更添忧愁
怅三山之飞鹤,忆海上之白鸥
惆怅三山飞去的鹤,怀念海上的白鸥
群仙去兮青春颓,岁华歇兮黄鸟哀
群仙离去啊青春衰颓,岁月停歇啊黄鸟哀鸣
富贵荣乐几时兮,朱宫碧堂生青苔
富贵荣华能几时啊,朱宫碧堂已生青苔
白云兮归来
白云啊,快归来吧

词语注释

荪(sūn):香草名,古代常用于祭祀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遒(qiú):迫近,这里指时光匆匆
渌(lù)水:清澈的水,也指古曲名
旖旎(yǐ nǐ):柔美婀娜的样子
绸缪(chóu móu):紧密缠缚,引申为情意深厚
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创作背景

春台引创作背景考略

一、时代烟云中的文心雕龙

此篇《春台引》当为陈子昂感时伤世之作。考其诗文气象,既有建安风骨之遗韵,又带初唐绮靡之余响。子昂身处武周时期,虽值"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的盛世表象,然其"怀宇宙以伤远"之句,实暗合《感遇》三十八首中的忧愤。史载其屡次谏诤则天朝政,这种"恐青岁之遂遒"的急迫感,正是诗人面对韶华易逝、抱负难展的双重焦虑。

二、登临意象的文学传承

"登高台而写忧"直承楚辞《九章》登高抒怀传统。台观在汉魏六朝文学中常为观象授时之所,如曹植《登台赋》"登高墉以永望"。子昂化用此典,将"星台秀士,月旦诸子"的雅集场景,与"怅三山之飞鹤"的仙游意象交织,暗喻当时文人集团(如方庆、知章等)的境遇。其"挟宝书与瑶瑟"的描写,恰与《新唐书·文艺传》载武周时"置控鹤监,广召文人"的史实相印证。

三、比兴系统中的政治隐喻

诗中"芳荪""桂树"等香草意象,显系屈子遗则。然"朱宫碧堂生青苔"之叹,实暗讽武周政权更迭如白云苍狗。考《资治通鉴》载圣历元年(698年)子昂随军北征契丹,其"忆海上之白鸥"或即远征时见闻。而"富贵荣乐几时兮"的诘问,正与其《蓟丘览古》"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的历史虚无感相通。

四、音乐性与仪式重构

"击青钟,歌渌水"再现了六朝以降的乐府传统。唐代《教坊记》载《渌水》为清商曲辞,子昂以古调写新愁,在"酒既醉,乐未已"的宴饮场景中植入"怨青春之萎绝"的悲剧意识。这种"愿一见而道意"的含蓄表达,恰如闻一多所言"宫体诗的自赎",将南朝绮靡转化为盛唐气象的先声。

白云兮归来——终篇以《招隐士》句式作结,既是对"群仙去兮青春颓"的呼应,亦暗含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期许。此等笔法,已开太白"明月出天山"之先河矣。

赏析

《春台引》以春台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抒情空间。陈子昂将楚辞的香草意象与魏晋的玄思融合,"碧草之油油"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成为生命意识的象征。明代文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托草木以寄幽怀,假台榭而写远志",精准点出物我互映的抒情特质。

诗中"迟美人"的等待与"恐青岁之遒"的焦虑形成张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青春将逝的紧迫感,实则是诗人对政治理想的焦灼期待"。酒宴场景的铺陈颇具深意,"挟宝书与瑶瑟"的雅集背后,暗藏"怨青春之萎绝"的生命悲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丽句之中自含风骨",正指这种华美意象与深沉忧思的辩证统一。

空间意象的转换尤见匠心。从北渚芳荪到南州桂树,再至三山飞鹤、海上白鸥,构成超现实的想象图景。学者葛晓音认为:"这种仙游式的地理跳跃,实为陈子昂突破现实困境的精神漫游"。结尾"白云兮归来"的呼唤,既是对隐逸传统的致敬,更是对自我本真的追寻。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盛赞此结句"有俯仰宇宙之概",道出了诗歌超越时空的哲学维度。

全诗以春台始,以白云终,完成从人世到仙境的审美超越。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特别激赏其情感结构:"忧思如螺旋般层层递进,终在仙道意象中获得形而上的解脱"。这种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宇宙意识的艺术处理,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表征。

点评

名家点评

叶嘉莹论《春台引》时空意识

"陈子昂此作将春日台阁之景与宇宙意识相融,'怀宇宙以伤远'一句,便见唐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芳草瑶台之丽色与青云白鹤之遐思交织,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特有的精神气象。"

袁行霈析意象组合

"此篇深得楚辞遗韵而自出新意。'采芳荪''忆桂树'用香草意象延续屈子传统,'击青钟,歌渌水'则创唐人新声。最妙在'白云兮归来'收束,使富贵朱宫与缥缈仙踪形成双重变奏。"

莫砺锋谈情感结构

"全篇以'伤'字为眼,却以华彩笔墨出之。'恐青岁之遒'的焦虑与'乐未已'的酣畅形成张力,最终在'岁华歇兮黄鸟哀'的咏叹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观照,六朝绮丽至此已化为唐音深沉。"

施蛰存评艺术特色

"《春台引》展现陈子昂作为诗歌革新者的另一面:骈俪句法间暗藏风骨,'星台秀士,月旦诸子'犹带建安气格,而'朱宫碧堂生青苔'已开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