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2025年07月05日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子昂

译文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穿越峡口山赠予乔补阙、知之和王二无竞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峡口位于大漠之南,横亘隔绝中原边界。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乱石丛生何其纷杂,赤红山峦又显壮丽。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远眺山势变化万千,近观却无特别色彩。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高峰时而孤立陡峭,山势蜿蜒忽直忽曲。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确是胡马冲击要道,也是汉家边塞屏障。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岂能仅凭山河险要,更需顺应盛世德政。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万物盛极必然衰落,强势终有转折之时。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连绵山势忽然终止,广袤平原延展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您这般金贵之躯啊,为何来到这荒凉之地。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云台将相济济一堂,正等您回朝堂效力。

词语注释

翕赩(xī xì):形容山色红艳壮丽
崔崒(cuī zú):高峻陡峭的山峰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逦迤(lǐ yǐ):连绵不断的样子
泱漭(yāng mǎng):广阔无边的样子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指朝廷

创作背景

诗词《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苍茫的西北边陲,峡口山如巨龙横亘,将中原与塞外分隔。陈子昂策马而立,眼前是赤褐色的山岩嶙峋交错,远望似千军列阵,近观则浑然一体。这座天然屏障,既是胡马南下的要冲,亦是大唐边塞的雄关。

诗人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山河壮景:"丛石何纷纠"四句,化静为动,将静态山势写得跌宕起伏。那突兀断崖与蜿蜒山脊,恰似大唐帝国扩张与收缩的边疆史。此时正值武周时期(690-705年),朝廷在西北与吐蕃、突厥反复争夺,峡口山作为战略要地,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

然诗人笔锋陡转:"岂依河山险"四句,道出比军事要塞更深的思考。长城再固,终需以德服人;强盛如汉唐,亦难逃盛衰轮回。这既是谏官陈子昂对武周政权"休明德"的期许,更是对友人乔知之、王无竞的警醒——彼时乔知之任补阙,王无竞为殿中侍御史,皆身处权力中枢。

末六句忽作苍凉之叹。黄金之躯的朝中才俊,何苦在这荒域跋涉?云台阁上多的是待诏之士,丹墀两侧尽是求进之臣。此中暗含对友人遭贬的愤懑(据《旧唐书》载,乔知之后因婢女窈娘事被武承嗣迫害),亦流露出诗人对宫廷倾轧的忧思。全篇以山河起兴,以讽喻作结,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峡口山的地理形胜,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许。开篇"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二句,如泼墨山水般展现山脉横亘大漠、分隔疆界的壮阔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起笔:"唐人边塞之作,往往以地理形势发端,得江山助者其气雄。"

诗中意象群极具张力:"丛石何纷纠"四句运用俯仰视角的转换,远观群山嵯峨,近看赤岩如血,暗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观物之法。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状险峻之景如在目前,而'无异色'三字尤见炼意,谓造化之功非人力可仿。"

"信关胡马冲"以下六句转入历史沉思,将地理险要与治国之道相联系。学者傅璇琮指出:"此乃化用《左传》'在德不在险'之典,体现初唐诗人特有的历史纵深感。"其中"物壮诚有衰"二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又暗含对功名富贵的警醒,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

结尾六句情感陡然转柔,"黄金躯"与"荒域"的强烈对比,既见怜才之意,复显用世之志。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云台''丹墀'之喻,非止于个人功名,实寄托着初唐士人集体性的政治理想。"末句"待君"二字尤妙,清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其:"结得温厚,有《国风》劝勉之旨。"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境界:起笔如李思训金碧山水,苍莽壮丽;中段似吴道子写意,笔力雄健;收尾类王维诗画,空灵蕴藉。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正是初唐诗歌"骨气端翔,光英朗练"(陈子昂语)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气象雄浑,笔力遒劲,开篇即以"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勾勒出壮阔的地理屏障,清人沈德潜评曰:"起句如太华削成,突兀千里,已尽得边塞诗雄浑本色"。诗中"丛石何纷纠"至"逶迤屡回直"数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盛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其叠字运用之妙,可比《子虚》《上林》赋笔"。

"信关胡马冲"以下八句,近代学者王国维特别指出:"由实入虚,自地理形胜转入历史哲思,'物壮诚有衰'二句尤见老杜笔意,乃全篇警策"。末段"之子黄金躯"转写赠别之情,清代纪晓岚批注:"结处不作衰飒语,反以'云台盛多士'相期,既合赠答体例,复见盛唐气象"。

全篇熔地理、历史、哲理于一炉,现代文学史家袁行霈总结道:"此诗以山河险要为经,以兴亡之理为纬,终以勖勉之辞作结,在初唐边塞诗中可谓别开生面,已启高岑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