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2025年07月05日

江潭共为客,洲浦独迷津。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
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林岸随天转,云峰逐望新。
遥遥终不见,默默坐含嚬。念别疑三月,经游未一旬。
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

子昂

译文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在合州渡口与弟弟分别,他前往东阳峡,我追赶不及,心中眷恋,写下此诗以寄思念之情。
江潭共为客,洲浦独迷津。
我们曾一同漂泊在江潭之上,如今你独自在洲浦间迷失了归途。
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
思念堆积如庭前的芳树,心中哀伤如断了联系的白眉人。
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
曾经同床共枕,如今却如楚越般遥远;分别后的岛屿,如同胡秦般陌生。
林岸随天转,云峰逐望新。
林岸随着天际流转,云峰在眺望中不断更新。
遥遥终不见,默默坐含嚬。
遥遥相望却终不得见,默默独坐,眉头紧锁。
念别疑三月,经游未一旬。
思念分别之苦,仿佛已过三月;而实际同游的时光,还不到十天。
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
孤舟之上虽有闲情逸致,但谁能与你为伴呢?

词语注释

津口:渡口。
步趁:追赶。
眷然:眷恋的样子。
迷津:迷失渡口,比喻迷失方向。
白眉人:指兄弟中最杰出者,此处指弟弟。
同衾:同床共枕,形容关系亲密。
楚越:楚国和越国,比喻相距遥远。
胡秦:胡地和秦地,比喻相隔遥远或关系疏远。
含嚬:皱眉,形容忧愁。
逸兴:闲适的兴致。

创作背景

暮春的合州津口,烟波浩渺处,陈子昂独立舟头,衣袂翻飞如离群孤鹤。这位初唐革新诗风的先驱者,此刻眉间凝结着化不开的霜色——胞弟陈暄的舟楫已消失在东阳峡的雾霭中,唯余江风送来零碎的橹声。

历史幕帷缓缓拉开:公元684年,正值武周革命前夕,蜀中陈氏兄弟的离别恰似时代巨变下的缩影。子昂时任麟台正字,身陷洛阳政治漩涡;其弟则需溯江西行,穿越"胡秦"般陌生的峡江险境。唐人重家族伦理,这般仓促别离在《唐会要》记载的"官员急赴任"制度下愈显怆然。

诗中"洲浦迷津"之叹,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涪江河道变迁。彼时合州三江汇流,沙洲星罗棋布,舟行极易失途。子昂以"白眉人"典(《三国志》马良事),将马氏兄弟的典故化入骨肉分离之痛,青袍下的手指或许正摩挲着从蜀地带出的故园泥土。

"林岸随天转"的雄浑笔势里,藏着《初学记》描述的巴峡地貌。而"同衾成楚越"的惊心对比,折射出隋唐统一后仍存的南北隔阂。当盛唐气象尚在孕育时,这般个人化的离愁别绪,已预示了后来者王维、杜甫的抒情路径。

暮色浸透绢纸,诗人将未竟的叮咛化作"孤舟逸兴"的期许。在门阀制度渐衰的初唐,这封诗简承载的不仅是手足深情,更是寒士阶层在时代激流中相互扶持的温暖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江潭别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脉络,展现了兄弟离散的怅惘与眷恋。诗中"洲浦独迷津"与"林岸随天转"形成空间上的对仗,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人生迷途的普遍困境。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指出:"'思积芳庭树'句,以庭院嘉木承载离思,物我交融处最见唐人笔力"。

"白眉人"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据《三国志》马良传注,此处既指代贤能之弟,又暗含"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兄弟伦常之思。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诗人将历史典故化为血脉亲情,使个人体验获得文化传统的厚重支撑"。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张力。"同衾成楚越"化用《庄子·德充符》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此句:"尺幅之间骤起波澜,衾枕之亲竟作胡越之隔,可见人生乖违之剧"。而"云峰逐望新"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流动视线写凝固山色,得谢朓山水诗余韵"。

末联"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以反诘作结,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激赏:"结句陡然转折,将前文积郁的离思化为旷达之问,似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神韵"。这种情感处理方式,既保持六朝诗歌的蕴藉传统,又初现盛唐气象的豁达风度。

全诗以"迷津—断肠—胡越—孤舟"为情感线索,辅以"江潭—洲浦—林岸—云峰"的空间推移,形成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总结道:"该作将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理距离,使普通的兄弟惜别升华为人类永恒的孤独命题,这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层层递转中见兄弟至情。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洲浦独迷津'五字,写尽孤旅彷徨,而'思积芳庭树'忽转温馨记忆,冷暖相激处,最是动人魂魄。"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结构之妙:"'同衾成楚越'一联,将咫尺天涯之痛写得惊心,后接'林岸随天转'之阔大景象,譬如以天地为量器,称此别离之重。"又评末四句:"'孤舟逸兴'看似旷达,实乃以乐景写哀,较之直诉更显沉痛。"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点出其时空技法:"'念别疑三月,经游未一旬',以心理时间颠覆物理时间,老杜'感时花溅泪'之法也。而'云峰逐望新'五字,直是行走的山水画卷。"

此诗最妙处在矛盾共生。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眷然有忆'四字为全诗眼目,前有迷津之困,后有孤舟之逸,中间'白眉人'典故暗藏兄弟竞秀之典,似悔似傲,似怨似慕,遂成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