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韩使同在边

2025年07月05日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子昂

译文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朝廷失却良策,胡人兵马屡次南侵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听闻朝廷派遣安边使者,原是旧友的谋略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放下书卷感怀古人,佩剑立誓实现抱负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出关时年岁已晚,戍边日日多忧患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敌军侵入白登山道,烽火连紫塞要道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集结军队驻守北方,坚壁清野防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边城刚入夜关闭,哨所才见曙光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又闻韩长孺其人,艰辛周旋于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雨雪风霜改容颜,纵横才略却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空怀老臣安边策,未得朝廷军饷助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幸得魏侯信任深,未因诽谤损清名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终将铸金人祭天,高唱凯歌返帝都

词语注释

谟(mó):谋略
斥堠(chì hòu):古代边防哨所
紫塞:北方边塞,因土色紫而得名
韩长孺:汉代大臣韩安国,字长孺
赵军租:指朝廷军需供给(用赵国典故代指)
金人祭:汉武帝北伐匈奴后,铸金人祭天告捷的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答韩使同在边》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

此诗当作于盛唐边患频仍之际,考《旧唐书·突厥传》载:"开元中,突厥毗伽可汗屡寇河西,朝廷命将屯戍,烽燧相望。"诗中"胡马屡南驱""连兵屯北地"等句,正与史书所载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突厥连年犯边情势相合。时张说、张九龄等力主加强边防,诗人或参与军幕,亲历边塞烽烟。

人物本事

"韩长孺"典出《史记·韩长孺列传》,汉景帝时御史大夫韩安国(字长孺)曾力主和亲之策。此处明写汉事,实指当时主张怀柔政策的边将。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有"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之叹,可与此诗"辛苦事匈奴"互证。诗人借古喻今,暗讽朝廷边策摇摆。

地理意象

"白登道""紫塞途"皆具实指:白登位于今山西大同,汉高祖曾被匈奴围困于此;紫塞典出鲍照《芜城赋》,代指北方边城。岑参《轮台歌》"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此诗"虏入""烽交"场景相似,反映当时军情紧急之态。

诗人心迹

"空怀老臣策"句折射士人矛盾心态:既怀"负剑许良图"之壮志,又见"雨雪颜容改"之艰辛。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迈与此诗"纵横才位孤"的苍凉,共同构成盛唐边塞诗的双重基调。末句"还歌凯入都"用《诗经·凯风》典,暗含对和平的期许。

按:此诗艺术上熔铸汉魏风骨,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叙事中。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边塞战事,更在于展现唐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冲突中的精神困境与家国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勾勒出边塞烽烟与将士忠魂交织的壮阔图景。诗人通过"胡马南驱""烽交紫塞"等意象,构建起铁血与苍凉并存的边关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诗"以汉喻唐,借古讽今",将白登之围的历史典故与当下边患巧妙叠合,形成时空交错的厚重感。

诗中情感脉络跌宕起伏,从"废书怅怀古"的忧思,到"负剑许良图"的壮志,再到"雨雪颜容改"的悲怆,最终升华为"还歌凯入都"的豪迈。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情感转换并非直线递进,而是螺旋上升,在矛盾中展现将士的忠勇与无奈。"尤其"空怀老臣策"二句,既暗用廉颇典故,又渗透着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的侠气。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对比营造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赞赏"边城晏闭"与"斥堠昭苏"的意象对照:"城门将闭未闭,烽燧将明未明,这种临界状态最能动人心魄。"而"纵横才位孤"五字,被钱钟书称为"盛唐边塞诗中最凝练的孤愤之叹",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

末四句用典尤见功力,魏侯重才、谤书见诬等历史片段,经"金人祭""凯歌还"的雄浑收束,形成悲壮而不失昂扬的格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此诗"实现了从个体抒怀到集体记忆的飞跃,在边塞诗谱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那穿越时空的烽火,最终在诗行间化作永恒的壮美。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

"高适此作,骨力沉雄处直追汉魏,'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二句,有万里风烟之势。结句'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壮采飞动中见老成谋国之意,实边塞诗中上驷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曰:

"唐人边塞诗多夸饰,独此篇字字从阅历中来。'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十字,写尽戍边老将风霜肝胆,较之'战士军前半死生'(高适《燕歌行》句)更见沉痛。末联用金人祭典,化武事为文心,最见手段。"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高常侍此诗,可当'气象'二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不独摹写边庭形势,其'清野'二字尤见史笔。全篇如大漠孤烟,盘旋直上,终化作'凯歌入都'的苍茫云气,此所谓'诗之境阔'者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诗中双重时空交织甚妙——'废书怅怀古'是纵向的历史追溯,'乘障日多虞'是横向的现实忧患。韩长孺典故的运用,使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形成镜像,'空怀老臣策'的喟叹,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历史苍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