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吐着青烟,金樽对坐的夜晚在琴瑟声中显得格外悠长。陈子昂在离堂的帐幕下望向夜空,那隐没的琴声与迢递的明月,共同勾勒出巴蜀古道最初的离殇。这位初唐的诗人,以他特有的风骨,将一场寻常的饯别,升华为永恒的文学意象。
考证此诗的创作年代,当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前后。彼时陈子昂初入仕途,正经历着人生中频繁的聚散。巴蜀之地,自古多才子,亦多离愁。诗中的"离堂思琴瑟"暗合《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典实,而"别路绕山川"则化用谢朓"山川隔旧赏"的意境。青年诗人将汉魏风骨与六朝余韵熔于一炉,在初唐的晨曦中奏响盛唐之音的序曲。
更值得玩味的是末联"怀君欲何赠"的深意。考《新唐书》本传,子昂此时正处"上《谏灵驾入京书》而受武则天赏识"的人生转折点。"愿上大臣书"五字,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是对自己的勉励。在初唐政治风云变幻之际,这样的赠别语超越了寻常的离情,彰显出诗人"感时思报国"的胸襟。
当明月照亮离堂的屋檐,陈子昂笔下的别绪既承袭了江淹《别赋》的缠绵,又注入了昂扬的时代气息。这场发生在千年前的春夜话别,最终在唐诗的长河中凝结成不朽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