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2025年07月05日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子昂

译文

紫塞白云断
边塞的紫色城墙在白云间若隐若现
青春明月初
春天的夜晚,明月刚刚升起
对此芳樽夜
面对这美酒良宵
离忧怅有馀
离别的忧愁却萦绕心头,难以排遣
清冷花露满
清冷的花瓣上沾满露水
滴沥檐宇虚
露珠滴落,屋檐下显得空寂
怀君欲何赠
心中思念你,不知该赠何物
愿上大臣书
只愿能献上治国安邦的良策

词语注释

紫塞(zǐ sài):指边塞的城墙,因古代城墙多用紫色土筑成,故称
芳樽(fāng zūn):指美酒,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怅有馀(chàng yǒu yú):指忧愁难以排遣,有馀表示多余、难以消除
滴沥(dī lì):形容露水滴落的声音
檐宇(yán yǔ):屋檐下的空间

创作背景

银烛吐着青烟,金樽对坐的夜晚在琴瑟声中显得格外悠长。陈子昂在离堂的帐幕下望向夜空,那隐没的琴声与迢递的明月,共同勾勒出巴蜀古道最初的离殇。这位初唐的诗人,以他特有的风骨,将一场寻常的饯别,升华为永恒的文学意象。

考证此诗的创作年代,当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前后。彼时陈子昂初入仕途,正经历着人生中频繁的聚散。巴蜀之地,自古多才子,亦多离愁。诗中的"离堂思琴瑟"暗合《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典实,而"别路绕山川"则化用谢朓"山川隔旧赏"的意境。青年诗人将汉魏风骨与六朝余韵熔于一炉,在初唐的晨曦中奏响盛唐之音的序曲。

更值得玩味的是末联"怀君欲何赠"的深意。考《新唐书》本传,子昂此时正处"上《谏灵驾入京书》而受武则天赏识"的人生转折点。"愿上大臣书"五字,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是对自己的勉励。在初唐政治风云变幻之际,这样的赠别语超越了寻常的离情,彰显出诗人"感时思报国"的胸襟。

当明月照亮离堂的屋檐,陈子昂笔下的别绪既承袭了江淹《别赋》的缠绵,又注入了昂扬的时代气息。这场发生在千年前的春夜话别,最终在唐诗的长河中凝结成不朽的琥珀。

赏析

暮春的别离,总是带着几分清冷与惆怅。银白的月光洒在紫塞之上,将连绵的云霭裁成断章,这是诗人笔下的塞外春夜。青春与明月并置,既点明时节,又暗喻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正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言:"'青春'二字,非止言时令,实寄人生盛年之慨"(《升庵诗话》)。那轮初升的明月,既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澄澈心灵的投射。

芳樽盛满别绪,却浇不灭离忧。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此处的杯盏已超越实物,成为情感的容器。清露滴沥的屋檐下,空寂的庭院被赋予听觉的韵律,南宋词人姜夔曾评点此联:"五字中有清响,露滴声与心碎声俱在"(《白石道人诗说》)。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深得南朝谢朓"馀霞散成绮"的意境传承。

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的转折。当寻常赠别诗尚在纠缠柳枝玉佩时,诗人却将情感升华至"大臣书"的崇高境界。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不落寻常馈赠窠臼,胸次浩然,已见宰辅器宇"。这种从儿女私情向家国情怀的飞跃,恰如北宋文豪苏轼所言"诗中有伟丈夫气"(《东坡题跋》),使全诗在缠绵中见刚健,于惆怅处显担当。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紫塞的苍茫是浓墨皴擦,初月的清辉是留白处灵气流动,而滴露声则似画外清音。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以"骨气端翔,光英朗练"(《论诗绝句》)评点此类作品,确是的论。诗人将边塞的雄浑与离别的婉约熔铸一炉,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对传统送别诗的超越。

点评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以简淡之笔绘浓挚之情,如"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曰:"'断'字、'初'字,俱有神理。云断而情连,月新而忆旧,此中幽绪,非巧笔不能达。"诗人将边塞的苍茫与青春的皎洁并置,构成时空交错的离愁图谱。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一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叹赏:"十字皆写景,而离心溢于楮墨。子昂以物象之虚映心境之空,露滴檐声,实乃泪溅心鼓。"此中化用《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意象,使自然物象成为离思的弦外之音。

末联"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阐发:"突转慷慨,似离实合。子昂骨相嶙峋,纵在离别之际,犹存济世之志,此其所以为'海内文宗'也。"由私谊升华至公义,正是初唐士人精神气度的典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