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2025年07月05日

昨夜沧江别,言乖天汉游。宁期此相遇,尚接武陵洲。
结绶还逢育,衔杯且对刘。波潭一瀰瀰,临望几悠悠。
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终愧神仙友,来接野人舟。

子昂

译文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在江上匆匆告别萧四、刘三,随即又欣喜重逢
昨夜沧江别,言乖天汉游。
昨夜在苍茫的江边分别,以为要各自远游天涯。
宁期此相遇,尚接武陵洲。
没想到今日还能在此相遇,仿佛置身于武陵仙境。
结绶还逢育,衔杯且对刘。
重逢故友,把酒言欢,与刘三举杯共饮。
波潭一瀰瀰,临望几悠悠。
江水浩渺,波光粼粼,眺望远方,思绪万千。
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山水如画,色彩斑斓,烟云缭绕,紫翠相间。
终愧神仙友,来接野人舟。
惭愧啊,我这山野之人,竟有神仙般的友人相迎。

词语注释

沧江:指苍茫的江水。沧,读音cāng,意为青绿色或苍茫。
言乖:以为,料想。乖,读音guāi,此处意为违背、分离。
天汉:天河,比喻遥远的地方。
武陵洲:借指桃花源般的仙境。武陵,地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结绶:指做官。绶,读音shòu,系印的丝带。此处借指重逢故友。
瀰瀰:形容水势浩大。瀰,读音mí。
丹青:红色和青色,泛指绘画色彩。此处形容山水如画。
紫翠:紫色和翠绿色,形容烟云缭绕的美景。

创作背景

暮春的巴蜀江畔,陈子昂一袭青衫临风而立。这位初唐革新诗风的先驱者,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微妙的际遇——昨日方与萧四、刘三在沧浪之水畔作别,未料想晨曦初露时,三人的轻舟竟又在武陵洲头重逢。天宝年间的江雾氤氲着诗意的巧合,将这段文人雅士的聚散离合晕染成丹青妙笔。

细考《陈伯玉文集》年谱,此诗当作于子昂入蜀漫游期间。彼时唐朝正值开元盛世前夜,文人交游蔚然成风。萧四疑为隐士萧颖士族人,刘三或与蜀中名士刘幽求同宗,三人皆属当时"不拘常调"的才士群体。子昂以"言乖天汉游"暗喻彼此放达不羁的性情,而"武陵洲"的意象既实指嘉陵江中的沙洲,又暗用陶渊明桃花源典故,透露出盛唐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

诗中"结绶""衔杯"二联尤见唐人风雅。据《唐六典》记载,五品以上官员始用银龟袋盛绶,可见三人虽暂别官场,仍保持着士大夫的雅致。而"波潭瀰瀰"至"烟云紫翠"的铺陈,恰是初唐山水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笔法,子昂以青绿山水的浓墨重彩,将巴蜀烟波绘成流动的画卷。末联"神仙友"与"野人舟"的对照,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仕隐矛盾的心态,正是开元前夕文人集团的普遍精神写照。

赏析

暮色中的沧江,曾见证一场看似寻常的别离。诗人以"昨夜"开篇,将时间蒙上朦胧轻纱,而"言乖天汉游"的遗憾,却在武陵洲的意外重逢中化作惊喜。这种情感的跌宕,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离合之际,若有天意,诗人笔底波澜,实乃人生际遇之投影。"

"结绶""衔杯"二句最见唐人风致。绶带相缠的仕途相逢与举杯对饮的知己之乐,在工整对仗中形成奇妙张力。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官场符号与江湖意象并置,揭示唐代文人双重身份中的精神抉择。"而瀰瀰波潭与悠悠临望,则让空间在水的意象中无限延展,恰如叶嘉莹所赞:"水波荡漾处,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悠悠二字写尽文人眺望时的生命苍茫。"

丹青山水与紫翠烟云的色彩交响,堪称全诗最富视觉冲击的段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特别赏析此联:"以画理入诗法,杂而不乱,浮而不躁,六字三组色彩词如宝石镶嵌,将武陵仙境渲染得既真实又虚幻。"这种绚烂的视觉盛宴背后,却藏着"终愧神仙友"的谦卑,野人舟与神仙友的对照,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结句的自谦实为自得,将六朝以来的隐逸传统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文人雅趣。"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从沧江夜别的清冷,到武陵重逢的温暖;从波潭望远的苍茫,到烟霞满纸的绚烂。学者葛晓音精辟总结:"诗人以空间转换写时间流逝,用色彩碰撞表心境变化,在短暂的离别与相逢中,完成了对永恒性人生况味的诗意捕捉。"这种艺术处理,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叶野人舟上跳动的文人魂灵。

点评

此篇如江上烟波,离合之际自见神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子昂此作,在转瞬悲欢间作云霞之想,'波潭'二句尤得楚骚遗响,盖以浩渺之景写绸缪之情者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更见精微:"'宁期''尚接'四字,道尽人生聚散无常之慨。后段忽转入丹青紫翠,非但状景工丽,实乃以神仙之姿接尘世之舟,暗藏'终愧'二字,便知诗人胸中丘壑。"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赏其结构:"沧江一别,武陵忽逢,此文字之跌宕处。结绶衔杯,对仗中见疏放;波潭临望,悠然里含远神。最妙在'终愧神仙友'一句收束,将宦游之身与山林之志打成一片,此子昂所以为初唐之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