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2025年07月05日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
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
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地上巴陵道,星连牛斗文。
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摇思坐氛氲。

子昂

译文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
在东岩初次解开船缆,于南浦便与众人分离。
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
船只在同样的洲岛间出没,但沿洄的水路却与渚濆不同。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
风烟景色尚可远望,欢歌笑语却已难听见。
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
山路转弯处青山合拢,峰峦迂回间白日西沉。
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
奔腾的波涛上水势浩渺,积聚的江水下暗流涌动。
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
恍惚间以为能追上,转眼却又两相分离。
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
稀疏的远树间,朦胧的雾气渐渐消散。
地上巴陵道,星连牛斗文。
地上的巴陵古道,天上的星辰连接着牛斗星宿。
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
孤独的猿猴在寒月下啼叫,哀鸣的大雁划破断云。
仙舟不可见,摇思坐氛氲。
友人的仙舟已不可见,独坐船中思绪纷飞如烟云缭绕。

词语注释

渚濆(zhǔ fén):水边的小洲和堤岸。
沄沄(yún yún):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狖(yòu):古书上指一种猿猴。
氛氲(fēn yūn):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诗心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所作,时值高宗仪凤年间(676-679),正是唐诗由六朝余韵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关键期。东阳峡即今广东肇庆羚羊峡,古称"西江小三峡",乃南北水道要冲。李明府者,当为某李姓县令(唐人称县令为明府),诗人与之同舟共赴巴陵(今岳阳),却在险峡中因水道曲折而舟楫相失,遂有此作。

地理与诗境的叠合

诗中"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暗合《水经注》所载"峡长三十里,两岸石壁千仞,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地理特征。西江至此骤窄,舟行其间常因峰回水转而忽隐忽现,恰应"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之叹。考古发现的唐代峡江纤道遗迹,更印证了"奔涛上漫漫"的航行之险。

文学传统的继承

"离离间远树"化用《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哀鸿叫断云"暗合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孤绝意境。这种将个人际遇融入天地悲慨的笔法,可见诗人深受魏晋山水诗与江左文风影响,又在"星连牛斗文"等句中展现唐初诗人对宏大时空意象的追求。

情感内核的剖白

"仙舟不可见"用《后汉书·郭太传》"同舟而济"典故反衬离散之苦。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时州县官员赴任多取水道,舟中常有诗文唱和。当风烟阻隔、歌笑断绝之际,诗人独对"孤狖啼寒月"的苍茫景象,将宦游漂泊之悲与自然险峻之美熔铸为"摇思坐氛氲"的朦胧诗境,恰是初唐文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创作观的生动体现。

赏析

这首诗以舟行东阳峡的独特体验为线索,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羁旅诗的空间美学与生命哲思。

空间意象的辩证美学
诗中"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二句,以《文心雕龙》所谓"密附"笔法,构建出动静相生的航行图景。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这种"同而异"的时空描写,既体现峡江航行的真实体验,又暗含人生聚散的哲学况味。后续"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更以山水闭合的压迫感,形成钱钟书所称的"宋人画境般的空间折叠",使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张力。

听觉意象的情感编码
"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二句,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为"双声哀感"的典型范例。猿啸与雁鸣的声波在峡谷中形成的回声效应,与视觉上"蔼蔼没遥氛"的氤氲气象相融合,构成李泽厚所言"盛唐气象中的悲剧性沉淀"。这种声画通感的运用,使离群之悲超越个人情绪,升华为对生命孤独本质的体认。

天象意象的宇宙意识
末句"星连牛斗文"暗用《晋书·天文志》典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重此句:"将地理行程纳入天文体系,使巴陵古道与银河星斗形成微观宏观的互文"。这种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构思,正是闻一多所说"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的体现,将具体的舟行经验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哲学高度。

全诗通过"舟-峡-天"的三重意象叠加,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再到宇宙空间的诗意拓展。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价此诗:"以羁旅之微末,叩宇宙之宏大,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最终"摇思坐氛氲"的收束,留下如严羽《沧浪诗话》所称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般的审美余韵。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写舟行前后不相及之状,历历如绘。'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二句,尤得迷离惝恍之致。结处'仙舟不可见',忽作超脱语,而'摇思坐氛氲'复归沉郁,得《楚辞》遗韵。"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十字写尽江行之险。后段忽转入苍茫之境,'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物色与羁愁俱化,真所谓'篇终接混茫'者。"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

"此篇以空间之阻隔写心境之寥落,'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二语,暗喻人生聚散无常之理。末四句连用天文、地理、动物意象,构成三重苍凉境界,较之鲍照《芜城赋》尤觉悲慨深远。"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曰:

"'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十字,道尽人际遇合之微妙。全诗以舟行轨迹为经,以心理变化为纬,在动态位移中完成时空意境的层递转换,最终抵达'坐氛氲'的哲学沉思,此盛唐山水诗之独绝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