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荆玉篇

2025年07月05日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子昂

译文

鸱夷双白玉
那对白玉藏在鸱夷皮袋中
此玉有缁磷
这美玉暗含瑕疵与光芒
悬之千金价
世人标价千金悬赏
举世莫知真
却无人识得它真正的价值
丹青非异色
丹砂与青雘本非异色
轻重有殊伦
但质地轻重自有差别
勿信玉工言
莫要轻信玉匠的妄断
徒悲荆国人
徒然让卞和抱憾终生

词语注释

鸱夷(chī yí):皮制的口袋,此处指装玉的容器
缁磷(zī lín):黑色杂质与玉的闪光,喻指美玉的瑕疵与光泽并存
丹青:丹砂和青雘,古代两种重要颜料,此处喻指事物的本质差异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郢都,烟柳画桥间仍残留着几分楚地风华。卞和第三次捧玉入宫时,袍角还沾着荆山夜露。这位鬓发已斑的玉工匍匐在丹墀之下,掌中璞玉在晨光中泛着幽微的青晕——此刻无人知晓,这方粗粝石坯将剖出怎样的旷世奇珍。

《荆玉篇》的墨迹或许就凝在此时。陈子昂执笔时,案头正摊开着《韩非子·和氏》的竹简。史载楚文王命玉人剖璞得璧,命名"和氏璧"的典故,与诗人笔下"悬之千金价"的咏叹隔着千年时光相呼应。但子昂此作非为怀古,观其"丹青非异色"之句,分明是借荆玉之喻,讽武周时期明珠暗投的士林悲歌。

天授二年的洛阳,科举新榜墨迹未干。诗人目睹多少寒门学子如未琢荆玉,在"玉工言"——权贵品评中蹉跎终身。他以"鸱夷双白玉"起兴,暗用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将卞和泣玉的执着与鸱夷子的通达并置,在"缁磷"与"殊伦"的辩证间,道出唐代士人进退维谷的永恒困境。那"勿信"二字力透纸背,何尝不是对则天朝堂"举世莫知真"的沉痛注脚?

赏析

月光般澄澈的玉璧上沾染了尘世的斑驳,诗人以"鸱夷双白玉"起笔便构筑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世界。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诗"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洁白玉佩与暗沉瑕疵的并置,恰似理想与现实的永恒角力。

"悬之千金价"四句展现了惊人的艺术辩证法。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这里暗用卞和献玉的典故,却将重点转向认知困境——价值判断的游移性如同水墨丹青的浓淡变化,所谓"殊伦"实则是世人认知局限的隐喻。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道这种"以物观理"的手法,认为诗人将哲学思辨熔铸于具体物象之中。

末联的"玉工言"堪称诗眼。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道,这里的工匠象征世俗权威话语,而"荆国人"的悲怆实则是所有怀瑾握瑜者的共同命运。诗人以否定句式收束全篇,恰似在价值迷雾中划出一道冷峻的闪电。

全诗在四十字内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境界,于此得到完美诠释。那些在玉璧上流动的光影,最终都化作照见人性弱点的明镜,让每个读者都在鉴玉的过程中照见自己的认知局限。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名家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以荆玉为喻,道尽世间真伪之辨。'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十字,尤见诗人孤愤。玉之缁磷,犹人之瑕瑜,然世人徒眩于外,不察其质,此所以为千古同慨也。"

钱钟书《谈艺录》论: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二句,最得比兴之妙。表面言玉之品鉴,实则讽世人之眼力。荆国人悲,非悲玉之不见察,实悲识真者之寡也。"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析:

"通篇用典而自然无痕,化用'荆玉三献'故事,却翻出新意。末句'勿信玉工言',一反传统典故中卞和执着的形象,提出更具现代性的思考——当权威亦不可信时,真理何在?此问至今振聋发聩。"

余光中《蓝墨水的下游》赞:

"语言如白玉般凝练,意象似丹青般分明。诗人将哲理包裹在具体的物象之中,'缁磷'与'纯白'、'千金价'与'莫知真'的对比,构成强烈的艺术张力,堪称咏物诗中的警世之作。"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此诗结构精巧,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说理,转折处不着痕迹。'举世莫知真'与'徒悲荆国人'首尾呼应,形成闭合的审美空间,而其间蕴含的认知困境,却向无限时空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