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别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
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君为白马将,腰佩騂角弓。
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

子昂

译文

平生闻高义
一生听闻你崇高的道义
书剑百夫雄
文武双全,堪称百夫之雄
言登青云去
你说要直上青云而去
非此白头翁
不像我这白发老翁
胡兵屯塞下
胡人的军队驻扎在边塞之下
汉骑属云中
汉家的骑兵隶属云中郡
君为白马将
你是白马将军
腰佩騂角弓
腰间佩戴着红色的角弓
单于不敢射
单于也不敢轻易放箭
天子伫深功
天子正期待你立下大功
蜀山余方隐
我在蜀山隐居
良会何时同
美好的重逢何时才能实现

词语注释

高义:崇高的道义。
书剑:文武双全。书指文才,剑指武艺。
百夫雄:百夫中最杰出的人。
青云:比喻高位。
白头翁:白发老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胡兵: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称呼。
汉骑:汉朝的骑兵。
云中:郡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白马将:骑白马的将军。
騂角弓:红色的角弓。騂(xīng):赤色。
单于:匈奴的君主。
伫:期待。
蜀山:蜀地的山,这里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良会:美好的相会。

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盛唐边塞,烽燧与诗行共同勾勒出壮阔的历史画卷。王维笔下《送别出塞》的诞生,正浸润着开元年间特有的雄浑气象。当时河西走廊驼铃与战鼓交响,诗人以如椽巨笔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熔铸成这阕金戈铁马间的骊歌。

铁马秋风的时代注脚
天宝前期,唐王朝为巩固西域统治,在龟兹、疏勒等地设立军镇。诗中"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的恢弘场景,实为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封常清经营安西都护府等历史事件的文学映照。那些腰佩赤弓的白马将领,恰似岑参诗中"将军金甲夜不脱"的安西戍卒,在瀚海阑干处筑起大唐的钢铁长城。

文人剑气的精神图腾
"书剑百夫雄"道出盛唐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考《旧唐书·职官志》,当时士子多通过边塞幕府建功立业,如高适入哥舒翰幕府、李白欲投笔从戎。这种将"青云之志"寄托于"騂角弓"上的价值取向,使得送别诗超越了儿女沾巾的缠绵,升华为"单于不敢射"的豪迈宣言。

明镜悲发的双重咏叹
末句"蜀山余方隐"暗藏诗眼。据《王维年谱》,此诗约作于其隐居终南山前后。当白衣文士对着铁甲将军举起饯行酒盏,那些未说出口的,恰是李白"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的仕隐矛盾。塞外雪满弓刀与蜀中青翠欲滴,在酒杯相撞的刹那,奏响了盛唐文人心中出世与入世的永恒二重奏。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将士的英姿与家国情怀,意象与情感交织,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与苍凉。

意象的雄奇与张力
诗中"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形成强烈的空间对峙,胡汉两军的阵列通过"屯"与"属"两个动词活化,塞下尘土与云中烽烟仿佛穿透纸背。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意象并置手法"将战争的紧张感转化为视觉上的崇高美"。而"白马将"腰佩"騂角弓"的细节,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惯用器物符号构建英雄人格",赤色角弓与白马形成色彩冲击,暗示将领刚烈如火的性情。

情感的层递与矛盾
开篇"平生闻高义"以仰慕起笔,至"非此白头翁"陡然转折,林庚《唐诗综论》解为"少年壮志与暮年萧瑟的猝然对照"。后六句情感再度扬升,"单于不敢射"的威慑与"天子伫深功"的期许,构成王兆鹏《唐诗经典品鉴》所称的"双重复调情感结构"。尾联"蜀山余方隐"突然引入隐逸意象,程千帆评此"如壮士拭剑时忽见落花,刚健中渗出苍凉"。

时空的压缩艺术
诗中暗藏三重时空:首联的人生纵向时间(少年至白头)、中二联的战场横向空间(塞下至云中)、尾联的虚实时空(蜀山隐逸与未来重逢)。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这种结构:"以离心力拓展意境,又以向心力凝聚主旨,如雕弓蓄势,在张力中见平衡。"尤其"良会何时同"以问句收束,叶嘉莹认为此句"将个人命运感扩展为永恒的人类怅惘,使边塞诗获得哲学高度"。

全诗犹如一幅泼墨边塞图,在青白赤黑的色彩碰撞中,在弓马烽烟的声响交织里,最终归于蜀山云雾般的深沉慨叹。这种"由壮入悲"的情感轨迹,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即便在离乱中,仍保持着生命的磅礴与尊严。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此作以边塞壮景写别离之情,笔力雄浑处见唐人气骨。**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曰:"'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十字,如雕鹗盘空,势吞朔漠,子昂《感遇》之亚也。"诗中"青云""白马"之对,恰似金戈映雪光,书生剑气跃然纸上。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蜀山余方隐'一转,骤收如弓弦乍歇,余响中自带万里烟霞。摩诘早年作已见禅机,似陶潜《停云》思友之意,而气象迥殊。"末句"良会何时同"以问作结,正如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如孤雁没入苍云,怅望不尽而神韵自远。"

全诗骨格清刚处,**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点出关键:"'书剑百夫雄'五字,便是盛唐人物精神写照。后四句单于敛手、天子瞩目,非止夸战功,实见诗人期许之深。"此等送别,非儿女沾巾态,乃英雄相惜之壮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