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殷大入蜀

2025年07月05日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送君一为别,凄断故乡情。
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子昂

译文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
禺山道上金碧辉煌,这里汇聚了无数英灵。
送君一为别,凄断故乡情。
今日送你远行告别,凄然断尽故乡深情。
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
天边孤云生于远浦,斜阳渐渐隐没离亭。
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静坐目送你的身影消失,只余远处青山一抹。

词语注释

禺山(yú shān):山名,位于今四川境内。
饶(ráo):富足,充满。
凄断(qī duàn):凄凉断绝。
极浦(jí pǔ):遥远的水边。
征骑(zhēng qí):远行的马匹,此处指远行的人。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宝年间,大唐的锦绣山河间正流动着一场隐秘的动荡。据《旧唐书》载,彼时蜀地因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治军严苛,南诏与吐蕃势力交侵,殷大此番入蜀,或为赴任,或为军务,皆需穿越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诗人立于禺山金碧辉映的官道旁,此处曾是汉代滇王金印闪耀之地,如今"饶英灵"三字暗含对蜀中先贤诸葛武侯、司马相如的追怀。送别场景中,"片云生极浦"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意境,而"斜日隐离亭"则与王维"车徒望不见"异曲同工,落日将离亭身影拉长,恰似诗人绵延的愁绪。

考《唐会要》记载,天宝年间朝廷屡派能吏整顿剑南吏治。诗中"征骑"意象,既实指友人跨马远行,又暗合杜甫"车辚辚,马萧萧"的征戍主题。末句"远山青"以青翠接天之色作结,既承续谢朓"天际识归舟"的远望传统,又暗藏李白"青山横北郭"的送别笔意,在盛唐气象中注入一丝岑参式的边塞苍茫。

这场送别不仅是私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开元天宝转折之际,士人在家国责任与个人情怀间挣扎的微妙写照。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声,终将没入剑门关的烟雨之中。

赏析

诗人以"禺山金碧路"开篇,将蜀道幻化为一条缀满金玉的仙途,这"金碧"二字实为妙笔。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句:"'金碧'写尽蜀道神韵,不着一'仙'字而仙气自显"。山色与道路的辉映中,暗藏着一个更深的隐喻——那既是友人即将踏上的锦绣前程,也是诗人用想象为离别披上的华美外衣。

"凄断故乡情"五字可谓全诗诗眼。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圈点此句:"'凄断'二字如闻琴弦乍裂,将无形的离愁化作可感的音律"。诗人不直言悲伤,而用琴弦断裂的意象,使抽象的情感突然有了触手可及的质感。那戛然而止的余音,恰似离别时哽咽在喉的万千言语。

"片云生极浦"一联被宋代《唐诗纪事》称为"离亭绝唱"。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玄机:云生水湄,喻友人之行踪飘忽;斜日隐亭,状送别之时光流逝。云与日的意象交织,构成一幅流动的时空画卷。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惊叹:"十四字间,天地人俱在离愁中流转"。

尾联"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展现出唐诗特有的含蓄之美。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析:"目送归鸿式的收束,看似平淡却余味无穷"。诗人静坐的姿态与渐远的马蹄形成动静对照,最终所有具体的物象都融入青山的永恒。这抹青色,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似诗人绵长的思念,更暗合"青山一道同云雨"的深意。

全诗以空间转换牵引情感脉络,从金碧山路到极浦离亭,最终归于苍茫远山。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此诗中得到完美诠释。诗人将具体的离别场景升华为永恒的生命体验,使个人情感获得普遍的共鸣,这正是盛唐送别诗最动人的特质。

点评

此篇《送殷大入蜀》以五律精工,写尽唐人送别神韵。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片云''斜日'一联,状景如在目前,而离思已透纸背。结句'远山青'三字尤妙,以无尽之景作有情之结,神行虚处,正得王孟家法。"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更赞其气象:"起笔'金碧''英灵'便见蜀道奇丽,中二联虚实相生,'凄断'之情与'坐看'之态,俱在空际盘旋。末句纯以画境收束,而征人远影、故交凝望之状,尽在青山一抹中。"

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独赏其章法:"张诗首联点地,颔联言情,颈联转景,尾联合题。'坐看''惟见'二词最耐寻味,将送者伫立之久、怅望之深,化入青峰数点,此即盛唐高手所谓'篇终接混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