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2025年07月05日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
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子昂

译文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登上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返回京都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
站在蓟城楼上眺望燕国故地,身佩长剑欣喜地登上高楼。
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
你正以清正的规谏向朝廷进言,而我却无力持戟为国效力。
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
仲冬时节边塞寒风凛冽,银河高悬又添霜雪锋芒。
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满怀激昂却不知如何倾诉,只恨西南方向失去了挚友。

词语注释

蓟(jì)楼:蓟城的城楼,蓟为古代燕国都城,在今北京西南。
燕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域在今河北北部和北京一带。
清规:清正的规谏。规,劝谏。
单戟:单独持戟,指独自担当军事重任。戟,古代兵器。
云汉:银河的别称。
霜棱:霜的锋芒,形容霜雪严酷。

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蓟城西北楼上,陈子昂按剑而立,猎猎边风卷起他青灰色的衣袂。这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的仲冬,契丹叛军攻陷营州的战报刚传至幽州,城头戍鼓声中,他目送挚友崔融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大军东征。

烽燧映照的城墙砖石犹带汉时旧痕,这座燕昭王黄金台故址旁的军事要塞,此刻正见证着新的历史转折。陈子昂指尖抚过结霜的雉堞,想起半年前与崔融在洛阳的唱和——那时他们尚不知晓营州都督赵文翙的苛政已埋下祸根,更料不到契丹首领李尽忠的反旗会卷起如此狂澜。

"清规子方奏"的赞叹里,藏着对崔融即将献于军前的《从军行》的期待;而"单戟我无能"的愧怍,则源自他因谏止酷吏滥刑被贬为军曹的处境。朔风掠过碣石山余脉,将旌旗上的冰凌吹成晶莹的碎玉,恍若他们曾在蓟门共赏的柳絮杨花。

当暮色吞没最后一队辎重车的轮廓,诗人忽然读懂了这个冬天的隐喻:云汉霜棱不仅是自然界的肃杀,更是大周王朝边疆危机的具象。西南方向,巴蜀故乡的青山在记忆里浮动,那里还埋葬着他被段简迫害致死的父亲。此刻的"失朋"之恨,何尝不是对帝国人才凋零的痛切?剑穗在风中纠缠,如同他未完成的《蓟丘览古》组诗,将时代烽烟凝成永恒的平仄。

赏析

暮色中的蓟城西北楼,陈子昂以剑客般的孤傲身姿登临远眺。这座军事要塞的每一块砖石都浸染着盛唐特有的雄浑气息,而诗人"负剑喜兹登"的举动,恰似盛唐文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精神写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个"喜"字实为诗眼——表面是登高之喜,内里却翻涌着即将与友人分离的复杂心绪。

"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二句形成精妙的仕隐对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崔著作(崔融)身负朝廷使命入都奏对,而诗人自比"单戟"暗含戍边之志,这种自我贬抑的表述实则透露出诗人对功业未成的焦虑。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进一步阐释,陈子昂在此运用了"清规"与"单戟"的意象对仗,将文臣的庙堂之策与武将的沙场之勇并置,折射出初盛唐之交士人"出将入相"的理想范式。

仲冬时节的边塞意象尤为撼人心魄。"边风急"与"霜棱"的组合被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誉为"得边塞之魂"(《诗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指出,这里的风云霜雪不仅是自然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波澜的外化——"云汉复霜棱"五字中,银河的永恒与寒霜的凛冽形成时空对话,暗喻着友情在严酷环境中的考验。

末联"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强调,这种"失朋之恨"超越了普通离愁,包含着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深刻认知。西南方向的凝望,既是实指崔融赴长安的行程,又暗合陈子昂《感遇》诗中"西南望昆墟"的典故,使简单的送别获得了文化地理学的厚重内涵。

整首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雄浑的边塞底色上勾勒出细腻的情感纹路。台湾学者叶嘉莹曾以"骨气端翔"评价此作,认为诗人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熔于一炉:军事要塞的刚健线条与文人送别的缠绵情思,最终在"负剑登楼"这个极具张力的瞬间达成了完美统一。

点评

暮色苍茫中,陈子昂负剑登楼的身影,与燕赵大地的雄浑气象融为一体。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骨气端翔,音节顿挫,子昂五古之冠冕也",恰道出了诗中那股贯穿天地的浩然之气。

"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对比中见沉痛,非独愧对友人,更惭对山河"。崔著作的庙堂筹策与诗人的戎马无功,在朔风霜棱中化作一声亘古长叹。

末句"西南恨失朋",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其妙:"着一'恨'字而境界全出,如见诗人倚楼极目,将蓟门烟树与巴蜀云山望成一线"。这超越地理的深情凝望,正是盛唐气象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