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之回

2025年07月05日

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属车响流水,清笳转落梅。
岭云盖道转,岩花映绶开。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

子良

译文

上之回
天子巡游返京
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
盛世太平天子重游乐,传令车驾自回中返京
属车响流水,清笳转落梅
随行车队如流水作响,清越胡笳声似落梅飘转
岭云盖道转,岩花映绶开
山岭云雾笼罩回转御道,岩畔鲜花辉映官员绶带
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
刚下銮驾便设盛宴欢饮,此间快活胜过天上瑶台

词语注释

诏跸(zhào bì):皇帝出行的车驾
属车:随从的车辆
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绶(shòu):古代系印纽的丝带
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

诗词《上之回》创作背景考略

一、帝王巡游的历史镜像

此诗当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属乐府旧题《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考《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四年冬,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颜师古注云:"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武帝此次巡幸,实为西汉鼎盛时期"承平重游乐"的典型写照。诗中"诏跸"二字,正是帝王仪仗的庄严注脚,《周礼·天官》有"掌跸宫门"之制,可见其源流之远。

二、乐府传统的艺术转捩

梁简文帝以宫体诗名家,此作却见雄浑之气。首句"承平重游乐"暗合《诗经·大雅》"民之攸塈"的太平意象,而"清笳转落梅"化用汉代横吹曲《梅花落》,陆机《鼓吹赋》所谓"笳寥亮而清彻"者,正是此般塞外风韵。值得注意的是,"属车响流水"与司马相如《上林赋》"辇道纚属"异曲同工,展现梁代文人熔铸汉赋与乐府的匠心。

三、六朝美学的空间建构

诗中"岭云""岩花"的意象群,实为南朝山水审美之投射。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意境,在此转化为"盖道转""映绶开"的流动画卷。末句"何如在瑶台"更见玄思,《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的仙居想象,与梁代宫苑建筑艺术相融合,形成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篇归入"鼓吹曲辞",恰见其兼得庙堂之气与林泉之韵的特质。

四、文学史坐标中的回响

此诗在格律上已显近体诗端倪,"转落梅"与"映绶开"的工对,预示了从永明体向唐诗的过渡。明人胡应麟《诗薮》论梁陈诗"藻绘有馀而神韵不足",然此篇"下辇便高宴"的结句,以宴饮场景收束山水行旅,倒与后来王维"随意春芳歇"的辋川意境遥相呼应,可见文学演变的微妙伏线。

赏析

这首《上之回》以帝王巡游为题材,却跳出了传统颂圣诗的窠臼,在富丽堂皇的仪仗描写中暗藏超逸尘世的仙家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其"以游仙笔法写巡狩事,别开生面"。

"属车响流水"二句堪称诗眼。学者傅璇琮指出,这里将车驾粼粼之声比作流水,把笳声的婉转形容为《落梅》古曲,既显仪仗之盛,又暗含"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空流逝感。这种将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通感的写法,与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的"岭云""岩花"更见匠心。当代诗词鉴赏家周啸天特别推崇此联:"云本无形,却言'盖道';花本无识,偏说'映绶'。拟人化的自然景物与帝王仪仗相映成趣,既显山川灵性,又暗喻皇恩浩荡。"那缠绕山道的流云仿佛是主动为圣驾铺就的华盖,岩畔野花也懂得对着官员的绶带竞相绽放。

末句"何如在瑶台"的设问尤耐寻味。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考证,此句暗用《穆天子传》西王母瑶池宴饮典故。帝王虽在人间设宴,其盛况却堪比仙境,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将现实场景提升至神话高度,赋予世俗活动以永恒的诗意光辉。"

全诗在"承平重游乐"的庄重开篇后,渐次展开一幅流动的画卷。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通过车声、笳音、云影、花光的多维渲染,使静态的巡游图卷产生了'清笳转落梅'般的韵律美,最终在'瑶台'的想象中完成从人间到仙界的审美超越。"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在诗歌艺术上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若止四十字,而帝王游宴之盛,山川映带之工,宴乐歌舞之欢,尽在其中矣。'岭云盖道转,岩花映绶开'二句,尤得画理三昧,以流动云气衬仪仗之逶迤,以岩畔野花映百官衣绶,真所谓'诗中有画'者。"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通篇不着一个'喜'字,而承平气象自见。'清笳转落梅'化用笛曲《梅花落》典,将肃穆仪仗与自然春色熔铸一体,较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中'笙歌待明发'句,更显蕴藉风流。"

台湾学者叶嘉莹特别赏析尾联:"'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二句,以人间盛宴反诘仙境,看似平常实奇崛。较之王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之直写,更得含蓄之妙,正是初唐渐盛时期诗格升华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