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春雪(一作陈伯材诗)

2025年07月05日

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

子良

译文

光映妆楼月
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梳妆楼阁
花承歌扇风
纷飞的花瓣随着歌舞的扇风飘荡
欲妒梅将柳
春雪因妒忌梅花与杨柳的早春风光
故落早春中
故意在这初春时节飘落人间

词语注释

妆楼:古代女子梳妆的楼阁,此处借指华美的建筑。
歌扇:歌舞时用的扇子,代指歌舞场景。
将(jiāng):与、和。此处指梅花与杨柳。

创作背景

暮冬向尽,长安城犹披素缟。诗人独倚朱栏,见琼英纷坠,恍若天女散花。此际武德初年,隋炀帝锦帆未远,新朝雅政方兴,然宫闱间仍沿六朝绮丽之风。

妆楼畔,月华与雪光交辉,映得椒房殿角玲珑剔透。教坊歌姬执纨扇起舞,风回雪旋,竟辨不清是柳絮因风起,还是梨云堕玉尘。诗人忽忆及前朝庾信《咏画屏风》"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之句,然彼写苦寒,此状春机——这雪偏妒梅梢新蕊、柳眼初青,故择元正之后、立春之前,作飞花弄晚之态。

史载陈伯材乃陈后主从弟,入隋后与杨素唱和。此诗或为开皇二年(582年)上元夜宴所作,时南朝遗老渐习北地风物,遂将建康的婉约词笔,化入长安的春雪。末句"故落早春中"五字,道尽六朝金粉对中原节气的好奇,亦暗藏江左文人以柔克刚的狡慧。雪非争宠,实乃寄愁,正如这些南来士子,既惊北方山河之壮,复伤故国烟月之遥。

赏析

雪光与月光在妆楼上交融,如轻纱般覆盖着闺阁的雕栏,这开篇便以"光映"二字勾勒出空灵澄澈的视觉意境。南宋诗论家周弼在《三体唐诗》中盛赞此类光影写法:"以虚景摄实情,犹镜中照影,倍增其妍"。歌扇承风处的飞花意象更显精妙,唐代诗格研究者皎然《诗式》指出此句暗合"风花互文"之法——风无形而花可见,以有形托无形,正是六朝乐府遗韵。

"欲妒梅将柳"四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着一'妒'字而雪之灵性全出,非拟人而不能得此神韵"。春雪因妒忌梅之清雅、柳之婀娜,故意选择早春时节飘落,这种充满童趣的想象,实则暗含诗人对自然造化的深刻体悟。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推崇此种"无理而妙"的构思:"雪本无情之物,偏说它怀着女儿心性,此等笔法最得风人旨趣"。

全诗二十字中暗藏四季轮回的哲思:冬雪不甘退场而争春,恰似人间不甘寂寞的生动写照。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诗:"将物理现象赋予情感逻辑,这种'移情'手法实为盛唐咏物诗独有之境界"。那妆楼月色与歌扇飞花的对映,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构成永恒与刹那的微妙对话——雪终将消融,而那份争春的俏皮意趣,却永远凝结在诗行之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绝句贵在含蓄,此诗以'光映''花承'二句写尽春雪之灵韵,后二句忽作拟人语,将雪之妒态写得娇憨可掬。寻常咏雪多着意其洁,此独写其妒梅柳之先得春意,可谓别开生面。"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提及:"'欲妒'二字最是奇绝,雪本无情之物,着一'妒'字便觉其有万种风情。此种以物写情手法,较之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之直叙,更显婉转空灵。"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诗人用妆楼月色与歌扇花影作衬,使春雪未现其形先得其神。后两句翻转常理,不是梅柳报春,反是春雪因妒而落,这种逆向思维正是盛唐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