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

2025年07月05日

聊从嘉遁所,酌醴共抽簪。以兹山水地,留连风月心。
长榆落照尽,高柳暮蝉吟。一返桃源路,别后难追寻。

子良

译文

聊从嘉遁所
且在这隐逸之地相聚
酌醴共抽簪
共饮美酒,摘下冠簪,畅谈欢笑
以兹山水地
借这山水佳境
留连风月心
沉醉于清风明月的情怀
长榆落照尽
高大的榆树下,夕阳余晖渐渐消散
高柳暮蝉吟
垂柳之上,暮蝉声声鸣唱
一返桃源路
一旦踏上归返桃源的路
别后难追寻
离别后,这美好时光便再难寻觅

词语注释

嘉遁(jiā dùn):指隐逸、避世。
酌醴(zhuó lǐ):饮甜酒。醴,甜酒。
抽簪(chōu zān):取下冠簪,表示解冠隐居或闲适无拘。
桃源(táo yuán):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喻指避世隐居的乐土。

创作背景

夏夜的风裹挟着长安城外草木的清香,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策马穿过官道旁摇曳的长榆,斑驳树影间漏下残阳最后一缕金晖。这位以《登幽州台歌》震动诗坛的诗人,此刻正赴一场远离朝堂的雅集——于延陵世族于政的别业就隐在终南山支脉的缓坡上,飞檐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开元初年的盛世光晕尚未完全驱散武周时期的政治阴霾。陈子昂腰间鱼袋随着马背起伏轻晃,这象征五品官阶的银饰,却让他想起三年前在洛阳狱中潮湿的墙壁。当他在酒肆遇见罢官归隐的于政时,两位曾同历风波的中年人相视一笑,便有了这场以蝉鸣佐酒、用晚霞赋韵的约定。

别业水榭边的老柳树上,暮蝉正将生命最后的震颤谱成清歌。侍童捧来的醴酒泛着琥珀光,陈子昂解下束发的玉簪时,忽然想起宋之问"明时休解缨"的诗句。但此刻山水相逢,他们以酒浆为墨,在天地间写下比奏章更真实的词章——长榆影里渐次亮起的灯火,恰似武陵溪畔的桃花,而明日晨鼓响起时,这方寸桃源又将隐入九重宫阙的阴影之中。

赏析

夏日的暮色在诗句中缓缓铺展,诗人以"嘉遁所"起笔,便为全篇奠定了隐逸闲适的基调。那酌醴抽簪的雅致场景,不仅是文人雅集的生动写照,更暗含《诗经·小雅》"酌彼康爵,以奏尔时"的古典意趣。山水与风月这对经典意象的并置,既延续了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审美传统,又融入了李白"醉月频中圣"的逍遥情致。

"长榆落照尽"二句堪称诗眼,榆柳的剪影与暮蝉的鸣唱构成视听交响。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许此类"以物象为时辰刻度"的手法,认为落日余晖穿过榆叶缝隙的瞬息光影,与王维"返景入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暮蝉意象的运用,既暗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的物候记载,又承载着骆宾王"露重飞难进"般的生命慨叹。

结句"桃源"的出现绝非偶然,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在此化作双重隐喻:既是实指宴饮之地的清幽,更是诗人对精神净土的向往。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此类结句常含"刹那永恒"的哲学意味——当现实中的欢宴终将消散,唯有诗行能封存那份"难追寻"的怅惘。这种今昔对照的结构,恰如《古诗十九首》中"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深情回响。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精妙张力:横向的山水空间与纵向的日暮时间交织,宴饮的热闹与别后的孤寂形成冷暖反差。叶嘉莹先生曾评此类作品"以物理时间之短暂,反衬心理时间之永恒",诗人正是通过暮色渐浓的视觉线索,将转瞬即逝的夏晚凝固成永恒的诗意瞬间。

点评

此篇《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乃唐人闲适诗之逸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五言至此,如清泉漱石,泠然作幽响。'长榆落照尽,高柳暮蝉吟'十字,画尽林泉晚照之神。"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尤赏其空灵之境:"通篇不着斧凿痕,而陶谢风骨自见。结句'一返桃源路'化实为虚,得王摩诘'行到水穷处'之妙,然较之王诗更多三分怅惘。"

钱钟书《谈艺录》则点出其时空转换之巧:"前四句实写当下,后四句虚写归思。'酌醴抽簪'见魏晋风度,'暮蝉落照'藏盛唐气象,尾联忽作转折,如琴音骤断而复续,此正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意味隽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