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妓

2025年07月05日

金谷多欢宴,佳丽正芳菲。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
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何必桃将李,别有待春晖。

子良

译文

金谷多欢宴
金谷园中欢宴正盛
佳丽正芳菲
佳人美丽如花绽放
流霞席上满
美酒在席间流光溢彩
回雪掌中飞
舞姿轻盈似雪花回旋
明月临歌扇
明月映照着歌女的团扇
行云接舞衣
舞衣飘动如行云流转
何必桃将李
何必非要桃李争艳
别有待春晖
自有别样的春日光华

词语注释

金谷:指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此处借指豪华场所。
流霞:美酒的美称,也指绚丽的云霞。
回雪:形容舞姿轻盈如雪花回旋。
芳菲(fāng fēi):花草芳香茂盛的样子,此处形容女子美丽。
行云:流动的云彩,此处形容舞姿飘逸。
春晖(chūn huī):春天的阳光,比喻恩泽或美好时光。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妓》创作背景考略

一、金谷雅集的文化镜像

此诗当属南朝宫体诗余韵,其"金谷多欢宴"之典直指西晋石崇金谷园盛事。考《晋书·石崇传》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时人谓之金谷园",此处实以历史名园为意象载体,暗含三重隐喻:

  1. 极宴娱宾的贵族生活范式
  2. 蓄养家妓的士族风尚(《世说新语》载石崇有妓绿珠坠楼事)
  3. 六朝文人"诗酒风流"的集体记忆

二、宫体美学的视觉重构

"回雪掌中飞"化用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将汉代宫廷舞技(《赵飞燕外传》载掌上舞)与梁陈宫体诗的感官书写熔铸:

  • "流霞"对举"明月",构建昼夜相继的狂欢时空
  • "歌扇""舞衣"乃南朝乐府常见意象(参看庾信《和赵王看妓》"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 "桃李""春晖"之喻突破物候限制,暗合萧纲"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创作观

三、士妓关系的诗学转喻

末句"别有待春晖"透露微妙心理机制:

  1. 表层写妓容胜于桃李(《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名妓"颜色如桃李")
  2. 深层反映六朝文人对"物—我"关系的哲学思考(参看《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3. 实则延续了鲍照《代朗月行》"靓妆坐帐里,当户弄清弦"的士妓互动传统

按:此诗虽题涉艳情,然其修辞术实承汉魏咏物赋遗绪,将人体物化为自然意象(回雪/行云),恰是永明体"形似之言"的诗学实践。

赏析

这首宫体诗以金谷园的盛宴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声色交织的华美画卷。开篇"金谷多欢宴"化用石崇金谷园典故,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既实指宴饮场所,又暗含奢靡享乐的象征意味"。"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二句,钱钟书《谈艺录》盛赞其"视听通感之妙":流霞既指美酒又喻晚霞,与赵飞燕"掌中舞"的典故融合,形成"酒色与天光共徘徊"的奇幻效果。

诗中动态意象的运用尤为绝妙。"明月临歌扇"中"临"字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以空间位移表现时间流逝",歌女执扇的剪影与天上明月构成双重曝光般的叠印效果;"行云接舞衣"则暗用《列子》"响遏行云"典,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句"将视觉的流动感与听觉的延续性熔铸为一,使舞者衣袂翻飞如云卷云舒"。

末联"何必桃将李"的反诘,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为"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超越",诗人以"待春晖"的含蓄表达,暗示这些风尘女子犹如深冬蓓蕾,在权贵的"春晖"照耀下方能绽放。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六朝文学论稿》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将宫体诗从肤浅的肉体赞美提升到了生命期待的哲学高度"。

全诗在华丽表象下暗藏悲悯,葛晓音《八代诗史》指出:"'回雪''行云'等意象在极尽描摹之能事后,最终都消融在'待春晖'的命运咏叹中,这种由绚烂归于沉思的结构,正是南朝宫廷诗难得的深刻处。"诗人通过精密的意象调度,完成了一场从感官享乐到生命沉思的精神旅程。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诗:"五言短章而富丽精工,'流霞''回雪'一联,写尽声色之妙,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以金谷园典故起笔,却化典为境,宴饮之乐与歌舞之姿宛在目前。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二句,光影流动处暗藏时空转换之巧。月映纨扇见其静,云拂霓裳显其动,较之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另具玲珑意趣。"此评点出诗人以自然意象拟人的高超手法。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尾联:"'何必桃将李'一问,将六朝宫体诗升华至哲理境界。'别有待春晖'五字尤妙,既承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之余韵,又启王维'坐看云起时'之禅思,所谓'意外之致,味外之旨'正在于此。"

江南才子冒襄手批本更以朱笔题跋:"通篇不着'妓'字而风流自现,较之白乐天'樱桃樊素口'、杜牧之'楚腰纤细掌中轻',更得《诗经》'乐而不淫'之旨。结句以春晖喻美人,较之'一顾倾人城'之直露,尤见温柔敦厚之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