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塞北春日思归

2025年07月05日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为许羁愁长下泪,
那堪春色更伤心。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
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子良

译文

我家吴会青山远
我的家乡在吴会,那里青山连绵却遥不可及
他乡关塞白云深
如今身在他乡边塞,白云深处更显孤寂
为许羁愁长下泪
因这漂泊的愁绪常常落泪
那堪春色更伤心
怎奈眼前春色更让人心碎
惊鸟屡飞恒失侣
受惊的鸟儿屡屡飞起,总是失去伴侣
落花一去不归林
凋落的花瓣随风飘散,再难回到枝头
如何此日嗟迟暮
为何今日叹息年华老去
悲来还作白头吟
悲伤涌上心头,不禁吟诵起白发的哀歌

词语注释

吴会(wú kuài):指吴郡和会稽郡,今江浙一带,此处代指江南故乡
关塞(guān sài):边关要塞,指北方边塞地区
羁愁(jī chóu):漂泊在外的愁绪
那堪(nà kān):怎能忍受
嗟(jiē):叹息
迟暮(chí mù):比喻晚年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的塞北春日,诗人独倚戍楼,极目南望。烽燧线上的残雪犹斑驳如泪痕,而江南的桃李应已灼灼其华——这组意象的强烈反差,恰是初唐文人南冠楚囚般生存境遇的写照。据《旧唐书·职官志》载,贞观年间"文士多充边镇幕僚",诗人或正是那批被征召至朔方军幕的江南士子之一。

"吴会青山"与"关塞白云"的时空对举,暗合六朝"山水阻修"的书写传统。庾信《哀江南赋》中"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的苍凉,在此化作更绵长的视觉纵深。春日本该是《豳风·七月》里"春日载阳"的欢愉,却因"羁愁"而触发泪腺,此中暗藏着一个重要的诗歌史转折:初唐边塞诗开始将齐梁宫体的春恨,移植到铁马秋风的语境中。

"惊鸟失侣"的意象令人想起建安七子中王粲的《登楼赋》,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落花不归林"的创造性转化。南朝诗人笔下飘零的落花总还旋舞于庭院,而此刻竟永远消失在胡天的风沙中。这种彻底的消亡感,或许正源于诗人亲见阵亡同袍葬身异域的残酷现实。《唐会要》卷三十六记载,仅贞观十九年征辽东一役,就有"文士二十七人殁于王事"。

末联"迟暮"与"白头"的双重喟叹,表面看是宋玉"岁忽忽而遒尽"的延续,实则暗涌着初唐特有的焦虑。当帝国的扩张将文人抛掷到绝域,传统田园牧歌式的时空体验被彻底撕裂。那支曾写惯春江花月的笔,如今在羌笛声里颤抖着写下生存的荒诞——这或许就是历史赋予这阕《春日思归》最深刻的创作密码。

赏析

塞北的黄沙里长不出江南的垂柳,诗人笔下的春色却比朔风更锋利。这首思归之作以"青山远"与"白云深"的意象对峙开篇,恰如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所言:"空间之隔本无形,诗人偏以青白二色作千钧重担",吴会的黛山与塞北的云霭在视觉上形成冷暖反差,实则是精神故乡与肉身牢笼的剧烈撕扯。

春日本该是"阳和启蛰"的欢愉,在此却成了催泪的刑具。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精准点出:"以乐景写哀情,其哀倍甚"。惊鸟失侣的意象令人想起曹丕《燕歌行》的"群燕辞归鹄南翔",但更添几分唐人的命运无常感——那扑簌簌跌落的不仅是花瓣,更是诗人被战乱时代碾碎的青春。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诗的时空意识》中特别激赏"落花不归林"的悖论写法:"花瓣终将化泥,游子却求归不得,这种逆向的生命轨迹构成令人窒息的修辞暴力"。

尾联的"迟暮"与"白头"形成可怕的时间闭环。正如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在《盛唐诗》中的分析:"当诗人试图用《白头吟》的古老曲调来安顿自己时,他实际上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连悲叹本身都已成为陈词滥调"。这种对绝望的清醒认知,使该诗超越了普通的羁旅之愁,上升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写照。

全诗最惊心动魄处,在于将地理位移转化为生命体验的断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指出:"唐代边塞诗中的空间焦虑,本质是时间焦虑的变体"。那永远无法重合的青山与白云,终究是诗人被战乱截为两段的生命轨迹——前半生在吴会的春光里,后半生埋骨于塞北的沙暴中。

点评

此篇《塞北春日思归》以清丽之笔写沉郁之思,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吴越青山与塞北白云对举,空间之辽远顿成心理之阻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联曰:"青山白云,本是寻常物色,点入'远''深'二字,便成天涯涕泪之媒",可谓的评。

"惊鸟失侣"一联尤见匠心。钱钟书《谈艺录》曾道:"唐人善以物象写心象,飞鸟落花,非独状景,实乃魂魄之投影。"春日本应欢愉,偏教游子见落花而思归林,闻鹧鸪而动乡心。这种反衬手法,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末联"迟暮""白头"之叹,令全诗情感达到高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论此类结句:"如幽涧寒泉,泠泠作金石声,余响不绝"。诗人将人生易老之悲与羁旅无期之痛交织,使个我情怀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困境,此正是叶嘉莹先生强调的"诗歌感发生命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