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庆池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夹岸旌旗疏辇道,
中流箫鼓振楼船。云峰四起迎宸幄,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乐已深鱼藻咏,承恩更欲奏甘泉。

元旦

译文

沧池漭沆帝城边
浩渺的兴庆池依傍着帝王之都
殊胜昆明凿汉年
比汉代开凿的昆明池更加壮丽非凡
夹岸旌旗疏辇道
两岸旌旗招展,天子车驾的通道疏朗开阔
中流箫鼓振楼船
池中央楼船上箫鼓齐鸣,声震四方
云峰四起迎宸幄
如云的山峰四面环绕,仿佛在迎接皇帝的帐幕
水树千重入御筵
水边树木层层叠叠,倒映在御宴的酒杯中
宴乐已深鱼藻咏
宴饮欢乐正浓,人们吟诵着《鱼藻》赞美君王
承恩更欲奏甘泉
承受皇恩,更想进献《甘泉赋》般的颂歌

词语注释

漭沆(mǎng hàng): 形容水面广阔无边的样子
辇道(niǎn dào): 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
宸幄(chén wò): 皇帝的帐幕
鱼藻: 《诗经·小雅》篇名,此处借指颂圣之作
甘泉: 指《甘泉赋》,汉代扬雄所作,此处代指颂扬帝王的诗文

创作背景

兴庆池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大唐,正步入盛世华章。玄宗皇帝于兴庆宫内大宴群臣,池畔笙歌缭绕,君臣共赋新词。兴庆池原为隆庆坊一隅,玄宗即位后扩建为离宫,引龙首渠水成碧波千顷,取"兴庆"之名暗合祥瑞。此番侍宴正值春日,池水与长安城堞相映,较之汉武帝凿昆明池的旧事更显宏阔——这既是盛世气象的铺陈,亦是帝王功业的隐喻。

侍宴之际,夹岸旌旗猎猎,天子仪仗在疏朗的辇道上投下威严的影;画舫楼船泛于中流,箫鼓声震碎满池霞光。远处终南山云峰叠翠,如列屏风迎迓御帐;近处垂柳拂波,千重树影倒浸入琉璃盏中。诗人以"鱼藻"典故暗颂圣明,《诗经·小雅》的宴饮之歌在此刻获得新的注脚。当醉意漫过金貂玉佩,那些未尽的颂美之辞,仍欲似扬雄献赋甘泉般,将这场盛世欢宴镌刻进永恒的天家记忆。

(注:玄宗朝兴庆宫常为赐宴之地,《旧唐书》载"凡天子游幸,必以兴庆宫为首"。诗中"昆明凿汉年"典出《汉书》,以汉武开凿昆明池练兵事反衬唐玄宗治下文治武功;"鱼藻咏"出自《诗经》宴饮诗,"甘泉"则暗指扬雄《甘泉赋》的颂圣传统。)

赏析

碧波荡漾的兴庆池畔,盛唐的气象在字句间流转。这首诗以皇家宴饮为经纬,织就一幅气象恢宏的盛世图卷。

意象的层叠之美如工笔重彩:"沧池漭沆"以浩渺水势奠定基调,《唐诗镜》评其"气象浑灏,有涵盖乾坤之概";"云峰四起"与"水树千重"构成垂直空间构图,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天地人三重奏"的布局,暗合唐代"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中流楼船上的箫鼓声穿透时空,令读者仿佛听见《霓裳羽衣曲》的遗韵。

情感的递进艺术值得玩味:从"夹岸旌旗"的视觉震撼,到"振楼船"的听觉冲击,最终升华为"迎宸幄"的精神朝圣。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宴乐已深"二句:"鱼藻咏"典出《诗经》,将当下的欢宴与周文王的德政并置,而"奏甘泉"的结句更如黄钟大吕,余音袅袅地传达出士人"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诗中色彩的运用颇具匠心:旌旗的朱红、云峰的青黛、水树的碧翠,在金色御筵的映照下,恰如《唐朝名画录》所载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这种富丽而不失典雅的审美,正是王维所言"画堂之中坐天子,屏障之外列群臣"的宫廷美学典范。

当代学者叶嘉莹曾以"流动的盛世图腾"喻此诗,认为诗人将建筑的空间美学转化为文字的韵律美:"疏辇道"的疏朗与"入御筵"的绵密形成节奏张力,宛如张旭草书中的虚实相生。这种艺术通感,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大唐蓬勃的文化脉动。

点评

此篇《兴庆池侍宴应制》以富丽精工见长,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云峰四起'一联,写景入画,宸游之乐宛在目前",谓其能以丹青妙手状皇家气象。王夫之《姜斋诗话》更赞其"中二联虚实相生,旌旗箫鼓写实,云峰水树传神,得应制体之正格"。

"宴乐已深鱼藻咏"一句尤为诗眼,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破其妙:"暗用《诗经·鱼藻》典而不露痕迹,既颂圣明之世,又合侍宴之题,所谓'盐着水中,但存其味'者也。"末句"承恩更欲奏甘泉"则被方东树《昭昧詹言》称为"结响遒劲,如撞黄钟,余韵袅袅不绝"。

全诗对仗如"夹岸旌旗"对"中流箫鼓","云峰四起"对"水树千重",可见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初唐应制,贵在气象浑成,对偶精切而气脉流动"之典范。胡震亨《唐音癸签》更将其列为"应制诗中上驷",谓其"藻不妄抒,颂不忘规,得君臣相悦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