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侍跸妍歌临灞涘,
留觞艳舞出京华。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
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

元旦

译文

九重楼阁半山霞
巍峨的楼阁高耸入云,半山腰缭绕着绚丽的彩霞
四望韶阳春未赊
环顾四周,明媚的春光无边无际,毫无保留地展现
侍跸妍歌临灞涘
侍从们伴随御驾,在灞水边唱着美妙的歌曲
留觞艳舞出京华
举杯畅饮,欣赏着来自京城的艳丽舞蹈
危竿竞捧中街日
高耸的竹竿争相托起中街的太阳(形容杂技表演)
戏马争衔上苑花
戏耍的马儿争相衔取上林苑中的花朵
景色欢娱长若此
如此欢乐的景色若能长久
承恩不醉不还家
蒙受皇恩,不喝醉就不回家

词语注释

赊(shē):这里指春光无边无际,没有尽头
跸(bì):古代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这里指帝王的车驾
灞涘(bà sì):灞水边
觞(shāng):古代酒器,这里指饮酒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的盛世图景

开元年间某岁春日,唐玄宗驾幸长安城东望春宫,这座依山而建的离宫此刻正浸染在晨霞之中。"九重楼阁半山霞"之景,恰是盛唐宫廷建筑与自然交融的绝妙写照。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子常于正月率群臣游幸望春宫观灞水春汛,此制始自先天二年,渐成春季重要仪典。

奉和应制的文学传统

当侍从官员们伴着御辇行至灞水之畔("侍跸妍歌临灞涘"),随驾词臣们即需奉诏应制。这种在皇家游宴时即景赋诗的传统,可追溯至汉武帝柏梁台联句。在开元全盛日,此类创作尤重"体正格高"与"气象宏阔",诗中"危竿竞捧"、"戏马争衔"等句,正体现着应制诗必备的祥瑞意象与颂圣内涵。

盛世欢宴的深层意蕴

"留觞艳舞出京华"并非虚笔,《明皇杂录》载望春宫宴饮常有教坊乐舞助兴。然细味末句"承恩不醉不还家",实暗含臣子对圣眷的微妙态度。张说、苏颋等当时文坛领袖的应制诗中,常见类似以醉态表忠悃的修辞策略,这既是宫廷文学的固定范式,亦折射出开元文人"身在魏阙"的集体心态。

注:望春宫遗址在今西安东郊,唐代此地登高可俯瞰漕渠与灞柳烟波,玄宗曾多次于此主持重大祭祀与外交活动。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陪驾游幸望春宫为背景,展现了盛唐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诗人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流动的情感表达,将一场普通的宫廷活动升华为对太平盛世的礼赞。

意象经营如织锦
"九重楼阁半山霞"以空间叠加构建恢弘画面——纵向的九重宫阙与横向的山色云霞交织,形成立体化的皇家气象。学者傅璇琮指出:"'半山霞'之喻尤为精妙,既实写晨光中的建筑群,又暗喻帝王恩泽如霞光普照。"随后的"侍跸妍歌""留觞艳舞"延续视觉盛宴,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诗人以'妍''艳'二字点睛,使声乐歌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繁华。"

情感抒发似春溪
诗中情感流动颇具层次。"四望韶阳春未赊"的阔达视野,暗含《文心雕龙》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观照方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推崇尾联:"'承恩不醉不还家'七字,将臣子忠爱之忱化作酣畅淋漓的醉态,比直白颂圣更显艺术张力。"这种"以乐景写忠情"的手法,正是沈德潜《唐诗别裁》强调的"盛世元音"特质。

时空架构见匠心
诗中暗藏精巧的时空密码。"危竿竞捧中街日"(空间)与"戏马争衔上苑花"(时间)形成对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竞''争'二字激活了整个画面,使静态的皇家园林获得戏剧性动感。"这种处理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宫廷诗人总能在程式化场景中注入生命的悸动。"

全诗最终落于"景色欢娱长若此"的祈愿,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揭示其双重意味:"表面是希冀春色永驻,深层则寄托着对王朝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这种"以小见大"的抒情策略,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获得更为永恒的艺术价值。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织锦回文,字字璎珞相衔,句句宫商协律。唐人张说尝评:"圣制奉和之作,当以气象高华为骨,以词采富丽为肉。此篇'九重楼阁半山霞'一起,便见皇家气度,'韶阳春未赊'五字尤妙,将天子春游之乐写得韶光无限。"

李攀龙《唐诗选》眉批云:"'危竿竞捧'一联最得应制体要,既状百戏之盛,复含颂圣之意。日光可捧,喻君恩在握;花枝堪衔,比臣心向阳。寻常景物,经此妙笔点染,顿成太平符瑞。"

王世贞《艺苑卮言》独赏其结句:"'承恩不醉'四字,深得应制三昧。不直言感恩戴德,而借酒醉留连表忠悃,正是《诗经》'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之遗韵。苏颋辈奉和圣制,往往在此等细微处见功力。"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则从声律着眼:"通篇平仄如珠走盘,'霞''赊''华''花''家'五韵,皆取开口呼音,朗朗若鸾铃振响,暗合'欢娱'主题。想当日望春宫中,必是檀板轻敲,将此诗字字唱入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