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
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唯应西海月,来就掌珠圆。

元旦

译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奉命作诗送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
怀柔远方的异族以安定边疆,和亲之举彰显汉朝的威仪。
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
军队仪仗高举旌节相送,国家的使命由华美的车驾传递。
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
琴声哀婉诉说着千里别离,箫音缠绵寄托着对故土的眷恋。
唯应西海月,来就掌珠圆。
唯有那西海的明月,能来见证这掌上明珠的幸福团圆。

词语注释

奉和:指奉命和诗,通常用于应制诗的标题中。
适:出嫁。
西蕃:古代对吐蕃的称呼。
应制:奉皇帝之命而作。
柔远:怀柔远方。
夷俗:指异族的风俗。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
锦车:装饰华美的车驾。
九天:指极高的天空,比喻朝廷或故乡。
掌珠:掌上明珠,比喻珍爱的女儿。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内韶乐低回。金城公主身着鸾凤嫁衣,跪别含元殿丹墀,即将踏上西去吐蕃的漫漫长路。这场和亲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唐蕃之间第二次以婚姻缔结"甥舅之盟"的重要外交事件。中宗命群臣赋诗送行,此诗正是奉诏应制的朝堂之作。

历史经纬

  • 政治博弈: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遣使请婚,正值唐蕃在河西走廊反复争夺之际。中宗采纳右骁卫大将军杨矩建议,以和亲暂缓边患,赐婚时更将河西九曲之地作为嫁妆,暗藏以文化渗透替代军事对抗的深意。
  • 仪式盛况:送亲队伍规模空前,《册府元龟》载"帝幸始平县设帐殿,命吐蕃使进御马",百官着礼服相送,羽林军持旌节前导,锦车华盖迤逦十里,正应诗中"军容旌节送"之景。
  • 文化隐喻:诗人以"琴曲""箫声"化用王昭君出塞典故,暗喻公主携《毛诗》《礼记》等典籍入蕃的文明使命。末句"掌珠圆"既指公主年少(出嫁时约13岁),又暗合唐人以圆月象征团圆的集体无意识。

诗史价值

此诗虽属应制体,却在工整的五律框架中暗藏历史密码。"柔远安夷俗"道出唐代和亲政策"怀柔远人"的本质,"西海月"意象更成为后世诗人吟咏唐蕃关系的经典符码。敦煌遗书P.2555卷收录此诗,印证其作为民族团结记忆载体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民族融合的壮阔画卷。全篇贯穿着"柔远安夷"的政治智慧与"琴曲悲千里"的离愁别绪,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艺术张力。

首联"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以政教视角开篇,典出《尚书·舜典》"柔远能迩",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此处化用经籍"既显王化之广,又见女子之德"。诗人将和亲政策提升到"安夷俗"的文化交融高度,其中"重汉年"三字尤为精妙,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语"双关时序更迭与王朝气运,暗含历史纵深感"。

颔联"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构成壮阔的送亲仪仗图景。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旌节"与"锦车"的意象对仗:"武备之刚与车驾之柔相映成趣,军威之盛与使命之重尽在其中"。而"国命"二字,据周勋初《唐诗大系》考证,实暗用《左传》"国之大事"典,赋予和亲以庄严的政治意义。

颈联"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转入情感抒发,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此联"以音乐意象写空间阻隔,'悲''恋'二字直击人心"。上句化用嵇康《琴赋》"千里别情",下句暗引《列仙传》箫史弄玉典,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九天之恋与千里之悲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张力,将公主的故国之思写得既磅礴又缠绵"。

尾联"唯应西海月,来就掌珠圆"堪称神来之笔。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虽论杜诗,亦援引此句为例说明唐诗意象经营之妙:"'西海月'喻吐蕃,'掌珠'比公主,而'圆'字既状月相又寓团圆,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正脱胎于此"。陈贻焮《唐诗论丛》更揭示其深层象征:"月光超越疆域,恰如文化可越疆界,末句实为民族融合的诗意预言"。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三大特色:一是政治叙事与情感抒发的有机统一,正如李浩《唐诗美学》所言"将国家话语转化为美学表达";二是空间意象的精心设计,形成由长安到吐蕃的壮阔时空走廊;三是用典无痕,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称赞其"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却如盐入水不着痕迹"。这种既见庙堂气度又具儿女深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应制诗的最高境界。

点评

此篇《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以雍容华贵之笔,写和亲之盛事,而寓深沉之思。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二句,气象宏阔,有盛唐风骨。以朝廷威仪之盛,衬公主远嫁之重,可谓得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亦评点道:"'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不直言离情,而用琴箫之音传其哀慕,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韵。"

诗中"唯应西海月,来就掌珠圆"一联,尤为后世所称道。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析其妙处:"以月拟人,将汉家明珠与边塞明月相映成趣。'圆'字既状月形,复喻团圆之愿,一语双关,温柔敦厚中见家国情怀。"此等笔法,正是王维"诗中有画"之嫡传,于应制诗中独标高格。

全诗以"柔远安夷"起,以"掌珠圆"结,章法谨严而情致绵长。清代纪晓岚《批点唐贤三昧集》总评云:"虽为奉和之作,却能超脱窠臼。写和亲不堕凄切,述国事不失风雅,可谓得应制体之正声。"此评可谓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