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

2025年07月05日

云物开千里,天行乘九月。丝言丹凤池,旆转苍龙阙。
灞水欢娱地,秦京游侠窟。欣承解愠词,圣酒黄花发。

元旦

译文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
恭和圣上重阳节驾临渭亭登高应制诗,分得'月'字韵
云物开千里,天行乘九月。
云雾散开,千里晴空;天子乘着九月的秋风出行。
丝言丹凤池,旆转苍龙阙。
诏书从丹凤池传出,旌旗在苍龙阙飘扬。
灞水欢娱地,秦京游侠窟。
灞水边是欢乐的场所,长安城是游侠的聚集地。
欣承解愠词,圣酒黄花发。
欣喜地领受消除忧愁的诗句,御赐的美酒与菊花一同绽放。

词语注释

云物:云雾,景物。
丝言:指诏书,古代诏书常用丝绢书写。
丹凤池:指中书省,唐代中书省有凤凰池之称。
旆(pèi):旌旗。
苍龙阙:汉代未央宫东有苍龙阙,此处借指唐宫。
灞水:即灞河,流经长安东郊。
解愠(yùn):消除怨怒,此处指圣旨带来的恩泽。
黄花:菊花,重阳节象征。

创作背景

暮秋的长安城,渭水畔的临渭亭正沐浴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玄宗皇帝率群臣登高赋诗的盛况,被时任集贤院学士的孙佺以"月"字为韵,凝练成这首气象恢宏的应制诗。

皇家仪典的恢宏底色
"丹凤池"与"苍龙阙"的宫阙意象,暗合《三辅黄图》记载的大明宫建制。诗人以丝帛诏书与仪仗旌旗为引,将重阳节俗提升至国家礼仪高度。据《唐六典》记载,玄宗常于此时在兴庆宫大宴群臣,诗中"灞水欢娱"正是对皇家游宴的文学映射。

盛世文治的双重投影
"解愠词"典出《孔子家语》,暗喻帝王采诗观风的政治传统。《旧唐书》载开元十七年玄宗定重阳为法定节日,此诗或作于该制度确立前后。诗中"圣酒黄花"的意象,既符合《岁时杂记》记载的唐代重阳饮菊花酒习俗,又暗含对皇帝赐酒仪典的纪实。

个人才情的巧妙平衡
作为应制诗中的"得月"之作,诗人既要遵循"平仄韵"的严格限制(《唐诗纪事》载此类创作需当场抽韵),又需在"秦京游侠"的市井气息与"天行乘九月"的皇家气派间保持微妙平衡,展现出盛唐宫廷文学"雅正中有飞动"的特质。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宫廷语言,展现了唐代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度与盛世气象。首联"云物开千里,天行乘九月"以宏阔视角展开,吴汝煜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开千里'三字将天宇的澄澈与视野的开阔融为一体,暗含帝王德被四方之意",而"乘九月"更巧妙化用《易经》"九月阳气衰"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彰显出盛世特有的昂扬精神。

颔联"丝言丹凤池,旆转苍龙阙"转入宫廷场景,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评此联:"丹凤池对苍龙阙,不仅工于属对,更以丝竹之雅与旌旗之盛,构建出视听交融的皇家气象。"其中"丝言"典出《礼记》"王言如丝",暗喻君王德音,与尾联"解愠词"形成呼应。

颈联"灞水欢娱地,秦京游侠窟"突然转入市井风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诗人以'欢娱''游侠'的活泼意象打破应制诗的板滞,如画幅中突然注入的生动笔触,展现都城生活的多维面貌。"这种宫廷与民间的视角转换,正是初唐应制诗突破六朝窠臼的典型表现。

尾联"欣承解愠词,圣酒黄花发"收束全篇,霍松林在《唐诗精品》中阐释:"'解愠'暗用《孔子家语》'舜歌南风而天下治'的典故,将重阳宴饮升华为政治清明的象征;'黄花发'三字尤妙,既实写节物,又隐喻皇恩泽被,使典丽语言中透出自然生机。"这种"典而不涩,丽而不靡"的特质,正是初唐宫廷诗走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征。

全诗在严整的五律框架中,通过云物、丹凤、灞水、黄花等意象的层递展开,构建出"天—宫—城—宴"的立体空间。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总结道:"该作完美体现了初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审美追求,在歌颂中不失雅致,于规矩处暗藏机杼,堪称重阳应制诗的典范之作。"诗中对"月"字的处理尤为精妙,虽未直接出现,却通过"云物开千里"的澄明意境与"黄花发"的皎洁质感,完成了对诗眼的隐性呼应。

点评

此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诚为应制诗之上乘。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曰:"'云物开千里,天行乘九月'二句,骨气端翔,音节浏亮,直追盛唐气象。丹凤、苍龙之对,典丽精工而不失飞动之势,可见作者熔铸之功。"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激赏尾联:"'欣承解愠词,圣酒黄花发',以清雅之笔写颂圣之意,如黄钟大吕之余韵,绕梁不绝。解愠用《舜典》'五弦琴以歌南风,解吾民之愠'典故,而能化古为新,此正王维应制诗之妙处。"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点出其章法之妙:"全诗以'天行'起势,'圣酒'收束,中间铺陈宫阙、灞水、秦京诸景,如展开一幅金碧山水。尤以'旆转苍龙阙'五字,写尽皇家仪仗之盛,而'转'字灵动非常,使肃穆之景顿生翩跹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