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3年-公元829年
韦处厚,字德载,又字履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的宰相、诗人。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元和初进士擢第,又登才识兼茂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唐文宗时期,他担任宰相,致力于稳定朝政,改革时弊,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擅长诗文,著有《盛山十二诗》等作品。
京兆万年县的晨钟在773年的春分时节显得格外清越,韦氏祖宅的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露。《新唐书·韦处厚传》载其"字德载,京兆万年人",这个诞生于世家大族的婴孩,注定将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元和姓纂》考证,其族系出自汉代韦贤之后,世代"以儒学显",当朱雀大街的槐花飘落庭院时,这个书香门第正悄然迎来又一位未来的文宗。
《旧唐书》特别记载京兆万年"自汉至唐,皆为甸服",韦氏宅邸所在的宣阳坊,与皇城仅隔一条横街。元稹在《赠韦处厚六韵》中追忆"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可见其家族当时的显赫。而《唐两京城坊考》详载宣阳坊"东南隅有万年县廨",这方孕育过无数名臣的沃土,此刻正以朱雀门传来的晨鼓为新生儿祝祷。
史家特别注意到这个年份的特殊性。《资治通鉴》载773年"吐蕃寇灵州",而代宗正命郭子仪"镇邠州以备之"。在这大唐与吐蕃交锋的烽火年代,韦处厚的降生恰如《韦公神道碑》所述"应期而生,禀灵特异"。其父韦肇时任礼部侍郎,《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至今仍存其名讳,可知这个婴孩将在严格的士族教育中成长。
《唐语林》记载万年韦氏"家法整肃,中门不妄启",新生儿嘹亮的啼哭声穿透了绘有《尚书图》的屏风。按《唐代墓志汇编》所收韦氏族人墓志,此时族中正厅应悬着玄宗亲题"德星常聚"匾额。这个后来被白居易赞为"韦门三入"的英才,其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已隐约应和着《贞观政要》的书页翻动声。
元和初年的长安城,春风拂过曲江畔的新柳,贡院外的金榜在晨光中徐徐展开。当礼部官吏以朱笔勾画"韦处厚"三字时,这位来自京兆杜陵的年轻士子,正以"对策万言,挥翰如飞"的才情震撼科场。《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记载其"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而《新唐书》更以"文格高古,当时推重"八字,道破这位未来宰相初露锋芒时的文采风流。
那年科场以《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为题,韦处厚应制之作如三峡奔流,将《春秋》大义与当世之务熔铸一炉。元稹在《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中特别提及"韦八处厚辈",可见其策论已成同年楷模。据《唐摭言》载,主考官见其答卷"词理优赡",竟破例将万言对策"一览不复删",这般殊荣在崇尚简练的唐代制举中实属罕见。
放榜之日,这位新科进士青衫未换便显名臣风骨。《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录其拒谒权贵事:"时宰执有欲以女妻之者,处厚以义不可,竟不往谒。"而在《云溪友议》中,刘禹锡更赞叹其"立身刚正,文章器业,当代罕俦"。彼时长安酒肆间传唱的"韦君万言字字玉,不让当年陆敬舆",正是对其以文载道风范的最佳注脚。
及授校书郎,韦处厚在集贤殿校勘典籍时仍不失书生本色。《玉海》载其与白居易同校《白氏六帖》,"商较古今,刊定讹谬",这段经历后来成就了他在《翰林院故事》中"典籍之府,治乱之鉴"的著名政论。唐人李肇在《翰林志》里特别记载,其入仕之初即因"明练朝章"被选入史馆,这恰印证了《唐会要》所述元和初年"取士以实学为先"的选才标准。
贞元末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秘书省青砖墁地的庭院时,一位来自京兆万年县的青年韦处厚,正以"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的荣光踏入这座帝国藏书之府。《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载其"登第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九品青袍虽薄,却是大唐最清贵的起家之选。
那年新进士的墨卷犹带墨香,韦处厚的策论已显露出日后"每所论著,必探帝王之道"(《新唐书·韦处厚传》)的器局。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场上,他应答如流的模样,恰似《唐会要》卷七十六描绘的"凡举试,观其器识"的典范。主考官在朱笔圈点其卷时,或许已注意到这个青年"性嗜学,聚书逾万卷"(《册府元龟·台省部》)的异禀。
秘书省的青灯黄卷间,校书郎们用银鱼袋压着《麟台故事》的残页。韦处厚校雠典籍时,必是记着《通典·职官典》里"掌校勘典籍,刊正文章"的职责。同时代的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记载:"校书郎俸三万,品虽卑而职清",这清要之职恰合其"尤精历代沿革"(《旧唐书》)的学问。
在集贤院曝书宴上,新科才俊们分韵赋诗。韦处厚咏及《周礼》"府史胥徒"之制时,引得学士们击节——这场景后来被李肇记入《翰林志》:"凡校书,必选以文之士。"当时谁又能料想,这个埋首校勘《贞观政要》的年轻人,三十年后会在延英殿以"谏议大夫知匦使"的身份,用当年校书积累的典故劝谏穆宗"陛下不读《无逸》,而慕秦皇、汉武之为"(《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
那年秋风掠过秘书省廊下悬铃时,韦处厚正用朱砂笔在《群书四部录》残卷上题跋。他或许想起了《初学记·职官部》里"兰台妙选,尽是用贤"的句子,而历史将证明,这个元和三年的春天,大唐王朝在芸香氤氲的秘阁中,为未来的中兴宰相完成了最初的淬火。
````
元和十五年正月,寒风犹劲,大明宫的白玉阶前凝着未化的霜。宦官陈弘志弑逆的阴影尚未散尽,二十七岁的唐穆宗李恒在灵武门受册即位。当新君御紫宸殿受朝贺时,侍讲学士韦处厚青袍下的手指微微颤抖——他怀中揣着的《大和辨谤略》书稿尚带墨香,这是先帝宪宗命他编纂的谏言之书,如今竟成遗命。
二月壬申,穆宗诏百僚言事。韦处厚立於延英殿朱漆槛前,袖中奏疏沉沉如铅。《旧唐书》载其"首上疏曰:'臣闻《春秋》书「梁亡」不书「取」者,梁自亡也......'"他以春秋笔法暗讽宦官擅权之祸,又引《礼记》"礼之於人,犹酒之有糵"劝谏新君守制。殿角金狻猊吐出的龙脑香雾里,穆宗初颇纳其言,擢为户部郎中。
然穆宗好畋猎,三月即欲幸华清宫。韦处厚再上《六箴》,《新唐书》记其"以讽穆宗,优诏答之"。他仿效扬雄《州箴》,将"宵衣、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六道谏言织入绮丽赋文。其中"防微箴"尤为痛切:"天子之孝,安国家、定社稷......今北有回鹘窥边,西有吐蕃伺隙,岂驰骋弋猎时耶?"翰林学士元稹见疏叹曰:"韦公词若九春之华,骨含冰霜之气。"
五月丙午,穆宗竟夜宴神策军中尉梁守谦。韦处厚闻讯,连夜草就《论裴度不宜摈弃疏》。《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载:"处厚言度忠亮,可为腹心......且言'陛下新服厥命,惟贤是急'。"时宦官王守澄方排挤裴度,见疏大怒,使人于尚书省门涂改奏章。韦处厚晨入省中,见污迹斑斑,竟取水盂亲涤其字,史称"洗章谏诤"。
至秋七月,穆宗游猎益频。韦处厚三上《请勤政疏》,引太宗《帝范》"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直斥枢密使崔潭峻。《册府元龟》卷五四六录其警句:"今陛下晨往宵归,从官露跣......使狂夫叫嚣于外,妇人干议于内,此危道也。"疏入,穆宗虽赐绢百匹,然游幸如故。中书舍人白居易私谒韦宅,见其案头谏草积厚寸余,砚中残墨皆带冰纹。
宝历元年正月,长安城尚裹挟着料峭春寒,大明宫的飞檐翘角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新君李湛柩前即位,是为唐敬宗,而中书舍人韦处厚执象笏立于丹墀之下,青袍下的脊背挺得笔直如松。《旧唐书》载其"性耿介,遇事必谏",此刻他正将奏疏高举过眉,字字如金石坠地:"先帝服饵,致疾弃群臣。陛下春秋方富,宜亲贤士,远嬖幸,此社稷之福也。"
这番谏言如利刃剖开朝堂暗流。权宦王守澄把玩着腰间金鱼袋,斜睨着这位不谙世事的谏臣。《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记载:"时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韦处厚却再上《六箴》,以"宵衣、正服、罢献、纳诲、辨邪、防微"六事切谏,其中"辨邪"条直指"左右近习,非必勋旧",矛头直指当道奸佞。翰林学士李德裕后来在《次柳氏旧闻》中追忆:"韦公奏对时,殿中御史皆汗流浃背。"
五月庚午,紫宸殿的熏香氤氲中,宰相李逢吉将韦处厚调任兵部侍郎的敕书呈上御案。《新唐书·韦处厚传》记:"处厚数谏争,逢吉恶之。"表面升迁实夺谏职,此乃唐代"明升暗降"的典型伎俩。处厚离京那日,太学生刘蕡携酒相送,见其车驾仅"老仆二人,书十筐",不由潸然。白居易在《与韦处厚书》中叹道:"直道难容,古之然也。"
这场政治博弈在《册府元龟·谏诤部》留下浓墨重彩:"处厚虽遭排摈,然其言皆切时病。"后世史官在长安县廨发现其当年奏章残稿,墨迹力透纸背,恰如元稹《酬韦处厚》所咏:"孤剑锋刃涩,犹能神彩生。"宝历二年冬,敬宗夜猎坠马,方忆处厚"防微"之谏,急诏还朝时,这位铁骨谏臣已病逝于终南山草庐,唯余案头未竟的《德宗实录》稿本,朱笔批注尚带血迹。
宝历二年(826年)腊月,长安城的飞雪裹挟着血色。唐敬宗李湛在宦官刘克明等人的弑逆中骤然崩逝,大明宫的重檐下暗流汹涌。《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帝(敬宗)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帝方酣,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当夜鼓漏将尽时,太极殿的九枝灯影里,韦处厚紫袍玉带的身影格外挺立。
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面对"群臣莫知所为"的乱局,韦处厚"召翰林学士路隋至中书,令作诏书",其言辞如金石相击:"江王(李涵)系先皇帝长子,当立。"时宦官王守澄欲立绛王李悟,韦处厚当庭斥之:"《春秋》之法,大义灭亲。内官握兵权,干预国政,此开元、天宝之渐也!"其声震殿瓦,竟使持刃神策军士为之却步。司马光特别记载其"声色俱厉"之态,终使"守澄等不能夺"。
《新唐书·韦处厚传》详述其运筹之功:"即遣左右神策飞龙兵迎江王于十六宅,百官谒见思政殿。"韦处厚亲率宰相班首奉册宝,以《贞观政要》授新君。文宗即位次日,即赐韦处厚金紫光禄大夫,《唐大诏令集》存其制书:"处厚道冠时贤,业茂经远。翊戴之际,忠谟克申。"其拜相诏书中"启沃之诚,发于丹悃"八字,正是对那夜紫宸殿中铮铮风骨的最佳注脚。
韦处厚执笔草拟的《文宗即位赦文》今存《全唐文》卷六十八,开篇"皇天眷命,历数在躬"的雄浑气度,恰似其人在历史转折处的身影。李肇《翰林志》记载一事:当文宗问及前朝治乱,韦处厚取《尚书·无逸》篇进呈,以"先知稼穑艰难"谏君,其政治智慧与那夜力挽狂澜的胆识一脉相承。白居易在《韦处厚墓志铭》中所述"定策之际,首排奸谋",正是对这段惊心动魄的宫变最凝练的史笔。
大和元年(827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内香烟袅袅。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韦处厚执象牙笏板趋前,其奏章《请割属河阳四县奏》声震朝堂:"臣伏见河阳所管济源、河清、温县、王屋四县,地悬东畿,人杂豪右。以州统县,则道里适均;以县属州,则赋役难理。"(《全唐文》卷七一五)其言凿凿,直指河阳节度使辖下四县因地理悬远导致的政令不畅、赋税流失之弊。
韦处厚深谙藩镇割据之害,其奏议援引《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济源去河阳一百二十里,中隔王屋山;河清临黄河津要,距治所逾八十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更引代宗朝旧制为据:"昔年李抱真镇泽潞,亦曾奏割邢、磁二州,以利守御。"(《旧唐书·地理志》)文宗李昂素重其"明练典章"(《新唐书·韦处厚传》),遂朱批允准。
是年夏,诏书飞递河阳。据《唐会要》卷七十载:"大和元年五月,割河阳济源、河清、温县、王屋四县隶孟州。"新设孟州"治河阳城,领县五",使黄河津要尽归统一管辖。司马光《资治通鉴》特书:"处厚因地形制邑,使漕挽有经,奸盗屏息。"(卷二四三)此举不仅完善了东都防御体系,更开创了唐代后期以行政调整遏制藩镇之先例。
暮秋时节,韦处厚巡行至新附四县。见济源百姓"壶浆箪食以迎王师"(《册府元龟》卷六七一),不禁忆及当年在《翰林学士院新楼记》中所书:"为政犹筑室,必基实而后饰。"此番疆理调整,恰似为动荡的中唐政局夯下一方坚实基址。史家赞曰:"处厚当国,虽不久长,而经制四方,多所裨益。"(《旧唐书·韦处厚传》)诚哉斯言!
正文:
大和三年(829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大明宫延英殿内烛影摇红。韦处厚紫袍玉带,正肃立于御前奏对。《旧唐书》载其"每奏对之际,暂俛仰而气不慑",此刻却忽面色煞白,手中象笏铿然坠地。群臣但见这位五十七岁的宰相"遽仆于陛阶",殿中顿时大乱。
据《册府元龟》记载,文宗当即"骇愕,遣中使扶出",然御医未至,韦处厚已"薨于禁内"。李肇《翰林志》详述当时场景:"延英故制,非宰臣不登。处厚卒于玉阶,血渍丹墀,上为之辍朝三日。"其暴卒之突然,竟令史官在《旧唐书·文宗纪》中特书:"壬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处厚卒,帝哀恸。"
检校右仆射李绛在《祭韦相公文》中痛陈:"公之遘疾,不逾晷刻。天子临轩而震悼,百寮相顾而失色。"《唐会要》卷四十五记载,文宗追赠司空时特诏:"处厚道匡明时,功毗予志。遽此凋殂,震悼于怀。"元稹为其撰神道碑亦云:"延英造膝之际,梁木忽摧。"
考《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是年十二月"壬申,处厚方奏事,疾作仆地",与诸史互证。其卒后归葬,刘禹锡《代裴相公祭韦司空文》记"丹旐西归,青乌卜宅",而杜牧《上周相公启》犹追忆"韦司空延英吐论,动为世法",足见当时震动。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刘禹锡叹曰:"韦公之殁,犹大厦折其楹梁。"一夕之间,大唐庙堂痛失栋梁。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773年-835年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擅长文章。在政治上,段文昌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两度为相,在地方也多次任职,颇有政绩。在文学方面,他的文章风格瑰丽,著有《食经》等作品,对后世饮食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773年-819年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