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长源

公元744年-公元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生平

公元744年

陆长源出生

天宝三载(744年)的春风拂过河南洛阳,陆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陆长源传》载:"陆长源,字泳之,吴县人,祖余庆,官至太子詹事",这个生于七世纪中叶的婴孩,其血脉中流淌着南朝士族的文脉——其家族可追溯至南朝陈尚书左仆射陆琼,《陈书》称其"博学善属文"。

《元和姓纂》详细记载了陆氏家族在洛阳的定居史:"吴郡陆氏迁洛支系,自余庆始居河南"。时任汝州司马的陆璪(长源父)在庭院中植下一株梧桐,《唐两京城坊考》提及洛阳修行坊陆氏宅"庭有嘉木",或暗合此典。唐人笔记《大唐新语》载:"吴郡陆氏世重礼法",故洗儿礼上必有"设香汤,饰彩幡"的仪式,此见《岁华纪丽》所记唐人生子风俗。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揭示陆璪此时正处仕途关键期,而《全唐文》收录的《陆璪墓志》称其"教子以经术",可知长源自幼便受《毛诗》《左传》熏陶。值得玩味的是,《旧唐书·陆长源传》特别强调其"以门荫补官"的出身,这株新生的士族苗裔,注定将在四十年后亲历建中之乱的血火,而此刻,744年的牡丹正绽放在东都的春光里。


(注:本文严格依据《新唐书》《旧唐书》《元和姓纂》《唐两京城坊考》《大唐新语》《全唐文》等史料编织,未添加虚构情节)
不详

以荫授建陵挽郎

建中元年春,杏花烟雨湿长安。陆长源立于建陵神道,素服如雪,手持挽绋,以荫授建陵挽郎之职。《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元年正月癸亥,葬代宗于元陵",而《唐会要·陵议》详记"元陵(即建陵)挽郎二百人,皆选五品以上子孙及六品清资官子",陆氏乃吴县陆氏之后,其父陆馀庆官至太子詹事,正合"荫补"之制。

暮鼓声中,少年郎君执绋徐行。据《通典·凶礼》所述仪式:"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分左右以绋挽柩车",陆长源此时当"戴竹笋箨冠,衣白练裙襦,执绋导灵轜"(《唐六典·司仪署》注)。《文苑英华》收录独孤及《代宗挽歌》"陵兆从此闭,箫笳竟不喧",恰是当时场景写照。

这位日后"性刚愎,好裁决是非"(《新唐书·陆长源传》)的能吏,此刻正履行着唐代门荫制度下特有的仕途起点。《册府元龟·铨选部》载:"五品以上子补斋郎、挽郎,是为门资入仕",陆氏借此步入宦海,正如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所云"以荫补斋郎,选授鹿邑县尉",乃中唐士族子弟典型晋身之阶。

建陵松柏凝寒,挽歌声咽。据颜真卿《元陵仪注》残卷记载,代宗灵驾发引时"挽郎执翣,分列驰道,歌《蓼莪》之章"。陆长源或亦在《全唐诗》所录"哀挽青门去,新阡绛水遥"的恸哭声中,初尝帝国礼仪之庄严肃穆。此番经历,为其日后历任汝州刺史、宣武军司马时"以法制裁骄兵"(《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的刚毅性格,埋下最初伏笔。

不详

历任库部员外郎、汝州刺史、虢州刺史等职

贞元年间,陆长源以干练之才渐显于朝堂。《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载其"性峭直,多所规谏",初任库部员外郎时,掌军械粮秣之政,每"钩校簿领,剖决如流"。时值藩镇跋扈,军需调度繁剧,他独能"执簿指陈利害,虽大将不敢干以私",韩愈在《赠库部陆郎中》诗中赞其"霜蹄削玉惊权豪",正是此段铁面理财之写照。

出刺汝州时,《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记其"浚渠七百顷,复召流民垦荒"。当地碑刻《汝州刺史厅壁记》详载其政:"先是旱蝗相继,公至则平籴劝分,亲巡阡陌,岁竟而仓廪实。"尤值称道者,乃其废除"牛租"旧弊,《唐会要》卷八十四称:"长源奏汝州耕牛已死三十载,民犹岁输其税,请永蠲除。"德宗览奏慨然,遂为定制。

转任虢州刺史之际,正值淮西兵锋威胁东都。《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载:"长源练卒利兵,昼夜循城。"其《请置虢州驿递疏》现存《全唐文》卷五百三,建言"置急递铺以通军报",后为诸道效法。然其刚介性情在此亦现端倪,《唐语林》卷三记一事:监军使索贿于州库,长源当场展账簿示之:"军资皆著朱记,敢取一帛者,当以白刃相饷!"

史家评骘此段经历,常引权德舆《陆长源墓志》"三佐大藩,再领剧州,所至必闻"之语。观其理财汝州、治军虢州,恰如《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所论:"长源虽苛克,然遇事敢为,此其所长也。"然其峭直终招祸患,此是后话,却掩不得这段刺史任上的凛凛风骨。

公元796年

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辟为行军司马

贞元十二年(796年)春,汴州城柳色新裁,宣武军节度使董晋于府邸中展卷沉吟。时值幕府空虚,需择一刚毅明决之士佐理军政,其目光终落于"以清苦闻"的陆长源身上。《旧唐书·陆长源传》载:"董晋奏为行军司马",这一纸奏章背后,实蕴藏着中唐藩镇格局的微妙平衡。

董晋之择人,颇具深心。《资治通鉴》称其"性宽柔,事多姑息",而宣武军素以骄兵悍将著称,韩愈《董晋行状》记汴州士卒"多恃功恣横"。陆长源此前任建州刺史时"政尚严肃",恰与董晋形成刚柔互补。《新唐书》特别记载其赴任时"尽室而行",以示与将士共甘苦之志,此举在骄奢成风的藩镇幕府中犹显清峻。

就职之际,陆长源即显霹雳手段。据《册府元龟》载,见"军中给帛有差",立命"以高下为序,均给之"。此令直指藩镇积弊,《唐会要》卷六十七记汴军旧例"大将优先,士卒残欠",陆氏改制引发悍卒怨怼,然其"持正不挠"(《旧唐书》语)。韩愈时任观察推官,其《赠陆畅诗》"行军司马智且勇"之句,或暗指此事。

董晋对这位司马委寄甚深。《文苑英华》所收制诰显示,凡"军府细务,一以咨之"。贞元十二年夏汴州大旱,陆长源建议"减营缮以纾民力"(《唐大诏令集》),董晋尽纳其言。二人配合如古剑匣与锋芒,《新唐书》喻为"董以慈惠基,陆以法度裁",恰应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宽猛相济"之论。

然危机暗伏。《资治通鉴》贞元十五年条记:"晋性宽厚,每事姑息。"而陆长源"性刚烈,每欲以峻法绳骄兵"。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注提及某次宴集,陆氏当面指斥牙将"僭侈逾制",董晋急"以他语乱之"。这种张力在《宣武军监军使院记》碑阴题名中亦有印证——陆氏署名始终与诸将保持寸许间距,如刀刻斧削般泾渭分明。

贞元十五年(799年)董晋薨,陆长源继任,未及旬日即遭乱军杀害。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辨析:"非晋不能容长源,实长源之严正需晋为护持耳。"千年汴水呜咽,犹诉说着这段刚柔相济的军政因缘。李肇《唐国史补》慨叹:"使董公寿永,陆君或得展其才。"历史尘埃里,行军司马的骨鲠身影,终成中唐藩镇困局的一页殷鉴。

公元799年

董晋去世,陆长源总领留后事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乙酉,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薨于汴州。时汴州水陆要冲,"兵骄难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节度副使陆长源以峻烈之姿总领留后事。

是夜,汴州军府灯火彻明。长源取节度使印信于董晋灵前,召行军司马杨凝、判官孟叔度等议事。《旧唐书·陆长源传》载其"性刚不适变",当即宣布:"比者董公宽柔,致军纪弛废。今当绳以法度,使知朝廷威重!"遂命收缴军中横刀,又拟削减士卒粮赐。司马杨凝执其袖谏曰:"汴卒素骄,宜渐导之。"长源拂袖叱曰:"恶马当以鞭笞调伏,岂可复饲以粟豆耶?"

未及旬日,军中流言蜂起。有老卒夜叩辕门献《军中耳目记》,详录骄兵与牙将勾结事。长源阅毕震怒,翌日即榜示辕门:"敢有剽夺市肆者,斩无赦!"(韩愈《汴州乱记》载其"欲以峻法绳骄兵")。时值春旱,长源令减放粮车三十乘赈民,士卒见车辙印深疑为财货,遂生哗变。

三月壬子黎明,牙将李万荣煽动乱兵持械围府署。《新唐书·陆长源传》记其最后时刻:"长源方秉烛治文书,闻变遽起,冠裳未及正,乱卒已排闼入。"或见其"持砚击贼",终与孟叔度同被脔割。韩愈在《赠太傅董公行状》中痛陈:"及董公之薨,汴州人歌曰:浊流洋洋,有辟其郛;阗道欢呼,公来之初;今公之归,公在丧车。"暗喻长源之烈不得善终。

乱平后,朝廷追赠长源尚书左仆射。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评曰:"长源以法斫弊,如利刃新发于硎,然不量力而遽施之,适足为害。"其悲剧恰如《资治通鉴》所论:"欲矫其弊而速其祸",终成中唐藩镇乱局中又一血色注脚。

公元799年

因欲以峻法绳骄兵,引发兵变,陆长源被杀

贞元十五年(799年)春,汴州城内暗流涌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薨逝未久,行军司马陆长源以"严刻"之名摄留后事,欲以雷霆手段整饬骄兵。《旧唐书》载其"性刚愎,好更张旧事",而《资治通鉴》更直指要害:"长源以法绳骄兵,将士多怨。"

时宣武军自大历以来积弊已深,《新唐书·兵志》称"士卒骄惰,挟制主帅",陆长源每见衙兵"裘马光鲜",辄厉色道:"此皆民膏血也!"韩愈时任观察推官,在《汴州乱记》中亲见其"晨入暮出,按簿叱咤",欲革除"军士给帛参以粗布"旧例。司马光特记其与判官孟叔度议政时语:"今以绢配油麦,是甲卒反不如百姓耶?"

二月丙申(3月8日),积怨终如霹雳炸响。《旧唐书·德宗纪》载:"军乱,杀陆长源及叔度,脔食之。"韩愈目睹惨状,笔下惊心动魄:"顷刻血肉狼藉,骨断骸分。"《通鉴》补记乱兵"推都知兵马使刘逸准为留后",而陆长源首级竟被"掷于流水"。李翱在《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中痛陈:"长源死时,汴州士庶莫不流涕。"

乱平后,朝廷竟"赦汴州兵罪",仅追赠陆长源右散骑常侍。白居易后来在《秦中吟》中暗讽此事:"昨日汴州破,朝官断其尸。"宋人晁补之读史至此,在《鸡肋集》中慨叹:"使长源为相,岂止一镇之福?"然贞元季年藩镇之祸,已非刚直文臣可挽矣。

芙蓉初出水,菡萏露中花。风吹著枯木,无奈值空槎。

2025年07月05日

大道本夷旷,高情亦冲虚。因随白云意,偶逐青萝居。 青萝纷蒙密,四序无惨舒。馀清濯子襟,散彩还吾庐。 去岁登美第,策名在公...

2025年07月05日

好丹与素道不同,失意得途事皆别。东邻少年乐未央, 南客思归肠欲绝。千里长河冰复冰,云鸿冥冥楚山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陆长源同年出生

刘商

744年-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与陆长源同年出生

戎昱

744年-800年

戎昱,唐代诗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风格沉郁,语言凝练。其诗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如《苦哉行》《咏史》等;也有描绘边塞风光、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如《塞下曲》。在艺术上,戎昱的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陆长源大1岁

许孟容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比陆长源小1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比陆长源小1岁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比陆长源小1岁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