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日宇千门平旦开,天容万象列昭回。三阳候节金为胜,
百福迎祥玉作杯。就暖风光偏著柳,辞寒雪影半藏梅。
何幸得参词赋职,自怜终乏马卿才。

怀素

译文

日宇千门平旦开
旭日东升,宫门千扇在清晨依次打开
天容万象列昭回
天空的万千气象,明亮而循环往复
三阳候节金为胜
三阳时节,金色的吉祥物熠熠生辉
百福迎祥玉作杯
百福齐聚,玉杯盛满祥瑞
就暖风光偏著柳
和煦的风光偏爱杨柳,轻轻拂过
辞寒雪影半藏梅
告别寒冬,雪影中梅花半隐半现
何幸得参词赋职
何其有幸,能参与词赋的创作
自怜终乏马卿才
自叹终究缺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

词语注释

平旦: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昭回:明亮而循环往复。
三阳:指春天的三个月份,或指阳气初生、渐盛、极盛的三个阶段。
马卿: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这里用来比喻卓越的文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的宫廷雅集

此诗诞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大明宫含元殿前,千门次第开启的晨曦中,诗人以"日宇千门平旦开"起笔,再现了《唐六典》记载的"天子居所,日出乃启"的宫廷仪制。人日(正月初七)这天,群臣应制赋诗的传统可追溯至《荆楚岁时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胜"的习俗,而玄宗朝尤重此典,《旧唐书》载其常于"人日赐群臣彩缕人胜"。

三阳交泰的节令哲思

"三阳候节金为胜"暗合《周易》"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的天道观。唐代《初学记》有载:"人日造华胜相遗,象瑞图金胜之形",诗人将金箔人胜与玉作酒杯并置,既应和了《开元天宝遗事》中"禁中每岁造金胜"的记载,又赋予"百福迎祥"以《礼记》"福者,备也"的深意。雪影藏梅与风光著柳的意象对仗,恰是《唐会要》所述"人日赏雪,赐宴赋诗"场景的艺术提纯。

词臣的谦抑与自省

尾联"何幸得参词赋职"折射出唐代应制诗的特殊性,《新唐书·艺文志》载玄宗时"每有大庆,必命群臣赋诗"。诗人以司马相如(马卿)自况,暗合《大唐新语》所记"翰林待诏,皆天下俊彦",却以"终乏才"作结,恰是应制诗中"颂圣而不失雅正"的典型笔法。这种谦辞背后,实则是盛唐文人对《文心雕龙》"赋颂须揄扬以发藻"传统的深刻理解。

赏析

大明宫的金碧辉煌在诗人笔下化作流动的盛宴。首联"日宇千门平旦开"以宏阔的时空视角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将晨曦中的宫阙与天宇相接,形成天人感应的壮美图景"。"天容万象列昭回"更暗含《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俯察含章"的观物传统,使建筑群成为宇宙秩序的镜像。

颔联的"金为胜""玉作杯"形成精妙的物质书写,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金银器物的意象群不仅展现宫廷气象,更通过材质的光泽感传递出盛世特有的视觉盛宴"。对仗中"三阳"与"百福"的时空对应,暗合《周易》"三阳开泰"的哲学意蕴,使节庆书写超越世俗欢愉而具有仪式神圣性。

颈联的柳梅意象构成微妙的温度辩证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就暖""辞寒"的动词运用:"'著'字赋予春光主动性,使柳枝成为光的容器;'藏'字则让残雪与梅朵形成视觉游戏,体现宫廷诗'体物入微'的特质"。这种冷暖交织的笔法,实为诗人对自然节律的诗意解码。

尾联的自谦语暗藏双重张力。莫砺锋在《唐宋诗歌论集》中揭示:"'何幸'与'自怜'的对照,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又透露出文人侍宴时的真实心境——在皇权盛宴中,词臣的才华终究要臣服于政治秩序"。这种复杂心态的呈现,使作品超越了一般颂圣之作的肤浅。

全诗以"彩缕人胜"的民俗意象为枢机,将建筑、器物、自然景物编织成多层象征网络。叶嘉莹曾总结:"唐代宫廷应制诗的最高成就,正在于能把程式化的主题转化为艺术符号的创造性排列"。此作正是通过物象的精心调度,在礼制规范中开辟出审美自由的空间。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唐人气象,于此可见一斑。首联"日宇千门平旦开,天容万象列昭回",《唐诗镜》评其"气象宏阔,有涵盖乾坤之势",以皇家晨景破题,笔力千钧。

颔联"三阳候节金为胜,百福迎祥玉作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对仗精工而不失雍容,应制诗中上乘"。金胜玉杯,既合人日之俗,又显皇家气象,可谓"体物浏亮"(陆机《文赋》语)。

颈联转笔写景,"就暖风光偏著柳,辞寒雪影半藏梅",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云:"着一'偏'字、'半'字,便觉春意浮动"。此联暗合人日逢春之旨,以柳梅对举,工巧中见自然之趣。

尾联"何幸得参词赋职,自怜终乏马卿才",《唐宋诗醇》论曰:"结句谦抑得体,应制格局宛然"。以司马相如自况,既显才学,又守臣礼,深得应制诗"颂不忘规"之旨。

通观全篇,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评:"典丽精工中自具生动之致,殆所谓'理正气浑,格高意远'者"。此作诚为人日应制之典范,虽逊于王维"九天阊阖"之壮,然较之寻常供奉之作,已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