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2025年07月05日

外牧资贤守,斯人奉帝俞。淮南膺建隼,渭北暂分符。
坐叹烟波隔,行嗟物候殊。何年升美课,回首北城隅。

怀素

译文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送别唐州高使君赴任
外牧资贤守,斯人奉帝俞。
地方治理需贤能之才,此人奉皇帝之命赴任。
淮南膺建隼,渭北暂分符。
淮南之地肩负重任,渭水之北暂掌权柄。
坐叹烟波隔,行嗟物候殊。
静坐感叹烟波阻隔,行走嗟叹风物各异。
何年升美课,回首北城隅。
何年才能政绩卓著,回首遥望北城角落。

词语注释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膺(yīng):接受,承担。
隼(sǔn):一种猛禽,此处比喻威猛或重任。
分符:指授予官职或权柄。
物候:指自然界随季节变化的景象。
美课:指政绩优良。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上,一缕诗笔的云霞正为远行的贤者铺就锦绣前程。王维这首《饯唐州高使君赴任》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彼时大唐帝国如日中天,而诗人的生花妙笔亦臻于化境。

在长安城外的灞桥烟柳间,时任右拾遗的王维执盏为同僚高使君送行。这位即将赴任唐州(今河南泌阳)的贤守,肩负着"奉帝俞"的重任——玄宗皇帝亲手将淮南道的铜虎符与渭北道的竹使符交予这位能臣,如同《周礼》所载"诸侯得专征伐者,天子赐以钺"的庄严仪式。诗人以"膺建隼"喻其如猛禽镇守要津,又取《汉书》"分符之重"的典故,暗合当时朝廷"命都督、刺史皆持节"的制度。

当暮春的柳絮沾满离人衣襟,王维的笔锋忽转江南烟水。"坐叹烟波隔"化用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意境,而"物候殊"三字则暗藏《礼记·月令》中"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的深意。这既是写南北风物差异,更是隐喻地方治理需顺应天时民情的为政之道。

末句"何年升美课"暗含唐代考课制度之精要,《唐六典》载"刺史岁考其属功过",诗人以"北城隅"遥指长安尚书省考功司所在。一阕离歌终化作对清明政治的期许,在盛唐的阳光里,王维用律诗的金线,将个人情谊、仕途期许与帝国气象,织就成不朽的文学云锦。

赏析

这首诗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送别友人赴任时的复杂心绪,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仕途感慨与人生况味。

首联"外牧资贤守,斯人奉帝俞"以庄重的笔调开篇,既点明友人受命外放的荣耀,又暗含《尚书·尧典》"帝曰俞"的典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许此联"典重得体,有庙堂气象",通过"贤守"与"帝俞"的对应,构建出君臣相得的理想政治图景。

颔联"淮南膺建隼,渭北暂分符"运用精妙的意象组合,将汉代刺史"建隼车"的典故与唐代节度使"分符"制度熔于一炉。学者傅璇琮指出:"'膺''暂'二字尤见功力,既显膺命之庄重,又含迁转之无常"。飞隼意象的凌厉与符节的庄重形成张力,暗示着仕途荣显背后的奔波劳顿。

颈联"坐叹烟波隔,行嗟物候殊"转入抒情,以"烟波"的缥缈与"物候"的变迁构成双重隐喻。当代学者葛晓光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诗人将空间阻隔(烟波)与时间流逝(物候)并置,使寻常的离别之情获得宇宙性的苍茫感"。对坐时的叹息与行路时的感慨相互映照,展现出立体的情感维度。

尾联"何年升美课,回首北城隅"以设问作结,留下悠长余韵。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特别赞赏此联:"'美课'典出《周礼》,暗含对政绩的期许;'北城隅'的回望姿态,又将政治抱负拉回人间温情"。这种仕途追求与故园之思的矛盾,正是盛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由外而内、由公而私的情感流动。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诗人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起笔,以知己友人的身份作结,在典章制度与自然意象的交织中,完成了对唐代士人双重身份的诗意呈现"。这种公私情感的微妙平衡,正是王维送别诗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典雅工稳见长,如"淮南膺建隼,渭北暂分符"一联,对仗精工而不失自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建隼''分符'之对,既见使君威仪,复显帝王恩遇,虚实相生,允为佳构。"诗中"烟波隔""物候殊"之叹,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赞赏:"寻常离别语,经昌龄点化,顿觉情深意远,盖其善于以景衬情也。"

末句"何年升美课,回首北城隅"尤见匠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结句不作直白祝颂,而以问语出之,更显情致缠绵,此盛唐送别诗特有之风神。"全诗在规整的格律中流动着真挚情感,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王龙标诗,如玉磬含风,晶盘承露,故当在琉璃地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