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帝子今何去,重姻适异方。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梁。
望绝园中柳,悲缠陌上桑。空馀愿黄鹤,东顾忆回翔。

怀素

译文

帝子今何去,重姻适异方。
公主今日将去往何方?再次联姻远赴异乡。
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梁。
离别的愁绪萦绕宫阙,送别的路途绕过边关桥梁。
望绝园中柳,悲缠陌上桑。
望断园中依依杨柳,悲伤缠绕田间桑树。
空馀愿黄鹤,东顾忆回翔。
空留愿望化作黄鹤,东望故土忆起往昔翱翔。

词语注释

怆(chuàng):悲伤。
宸掖(chén yè):指皇宫。
陌上桑(mò shàng sāng):田间桑树,象征离别。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色正新,宫廷内却弥漫着离别的愁绪。金城公主——这位宗室之女被册封为公主,即将远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延续文成公主未竟的和亲使命。

一、历史经纬

  1. 唐蕃博弈
    吐蕃屡犯唐境,双方在河西、陇右拉锯数十年。神龙三年(707年),吐蕃遣使请婚,中宗许以邠王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实为延续太宗时期"甥舅之盟"的政治传统。

  2. 盛大仪轨
    据《册府元龟》载,中宗亲幸始平县设帐送行,命群臣赋诗饯别。这场仪式化的离别,实则是向吐蕃展示大唐威仪的绝佳舞台。

二、诗境钩沉

"离情怆宸掖"句暗藏深意:

  • 宸掖之悲:公主自大明宫丹凤门出降时,后宫嫔妃皆掩袖而泣。这种刻意渲染的悲伤,恰是帝国对和亲矛盾心理的投射。

"望绝园中柳"化用《诗经·采薇》意象,曲笔写实:

  • 送别队伍行至马嵬驿,公主回望长安方向,禁苑柳色已隐没在暮霭之中。史载中宗特赐"绵帛别帐"与"杂伎诸工",这些盛装陪嫁的器物,在陌上桑影里更显苍凉。

三、文本张力

末句"东顾忆回翔"暗含双重隐喻:

  1. 以黄鹤东归喻公主思乡之情
  2. 典出《汉书·西域传》解忧公主故事,暗示朝廷对"化夷为夏"的隐秘期待

这场被《全唐诗》收录二十余首奉和诗的盛大送别,最终凝结成一组帝国修辞:在绮丽辞藻构筑的铜雀台上,真实的历史情感与政治算计,如同柳絮与关梁的倒影,在文字间若隐若现。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选择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宫廷离别特有的哀婉与庄重。诗人以"帝子"开篇,既点明公主尊贵身份,又暗含《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的典故,使这场政治联姻蒙上神话色彩。

意象运用极具层次感
"宸掖"与"关梁"形成空间对照,宫廷的深幽与边关的遥远构成张力。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强调"取境须至难至险",此处地理意象的险远恰烘托出离情之艰。园柳、陌桑的选取尤为精妙,既符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传统比兴,又以"桑"暗合"桑梓"之思,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十字含无限悲凉"。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
"怆"字直抒胸臆,"缠"字则以具象写抽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这种"通感"手法使"悲情具象化为缠绕之藤"。末句黄鹤意象双关,既用《汉书·西域传》"黄鹤一举,知山川之纡曲"的典故暗示远嫁,又暗含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惆怅,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结句"将政治使命与个人情感熔铸为超越时空的飞翔意象"。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突破程式化写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推崇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宫廷气质,认为"以柔笔写壮别,得中和之美"。诗中隐现的东顾回翔之愿,实为盛唐诗人对和亲政策的复杂态度——既颂王化远播,又悯个体命运,这种微妙平衡正是该诗艺术价值所在。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为背景,词旨温厚而气韵沉雄,深得应制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旨。明代诗评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离情怆宸掖'五字,将天家骨肉之别写得肃穆苍凉,较之寻常闺怨,别具庙堂气象。"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比兴之妙:"'望绝园中柳,悲缠陌上桑',熔汉乐府《陌上桑》与折柳寄远之典于一炉。柳丝桑影间,家国之思与儿女之情并见,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推末联:"'空馀愿黄鹤'化用《韩诗外传》田饶适鲁之典,以黄鹤东顾喻公主眷恋故土。'忆回翔'三字尤妙,既合禽鸟之态,复寄归返之思,虚实相生处,见出盛唐诗人驾驭典故的非凡功力。"

全诗最称绝处,在于将政治联姻的庄重与人间别离的哀婉完美交融。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应制,贵在庄严其表而深情其里。此诗以'宸掖'显皇家威仪,以'黄鹤'抒赤子衷肠,正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