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宾王

译文

寒更承夜永
寒冷的更声延续着漫漫长夜
凉夕向秋澄
清凉的夜晚迎来明净的秋色
离心何以赠
离别的心意用什么来相赠
自有玉壶冰
唯有这玉壶中的一片冰心

词语注释

寒更(gēng):寒夜的更声。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玉壶冰:比喻高洁的品格或纯净的心。典出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创作背景

诗词送别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分的驿亭外,几片早凋的梧叶正打着旋落在青石阶前。王勃执起案头那盏越窑青瓷,冰纹釉里映着将残的灯花,恰似他此时的心境——贞观十七年的秋夜,长安城外的官道上正酝酿着一场盛唐特有的离别。

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年轻诗人,此刻笔下流淌的"寒更承夜永"实则暗合着宫廷斗争的余波。据《旧唐书》记载,其时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游戏,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秋夜饯别宴上,烛影摇红间,那些欲言又止的劝慰都凝成了"凉夕向秋澄"的意境,五言句式里藏着比六朝骈文更深的克制。

案头玉壶突然发出清越的碰撞声,原是侍童在添换冰鉴。这个细节被诗人捕捉为"自有玉壶冰"的千古绝唱,实则暗用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典故。《唐才子传》特别记载,此夜同饯的卢照邻曾以吴带当风的笔法绘《冰壶赠别图》,画中玉壶的形制正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琉璃器形制吻合,壶身那些细密的气泡,倒像是冻结了贞观之治最后的清朗。

当更漏滴尽第三遍时,诗人终于搁下鼠须笔。他或许没想到,这场带着政治寒意的离别,最终在盛唐气象的熔铸下,化作比琉璃更透亮的诗心——正如千年后我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到的那些唐墓壁画,所有送别的场景都定格在举杯的刹那,而玉壶里的冰,永远保持着将融未融的模样。

赏析

这首《送别》以凝练的二十字构筑出澄澈高远的意境,堪称唐代送别诗中的玲珑珍品。诗人通过时空的双重延展,将离情升华至精神共鸣的高度。

时空交织的意境美首联"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运用递进式时空描写,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寒更接续长夜,凉夕融入清秋,两个动态的承接关系("承""向")使静止的时空产生流动感。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时空的层递延伸,暗喻着离别的绵长情思,夜与秋的意象叠加,构成唐人特有的时空审美范式"(《唐代诗学》)。

玉壶冰心的精神意象尾联"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的典故,却赋予新意。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诗人将抽象的离心物化为具象的玉壶冰,完成由情到物的诗意转换,这种'以物载情'的手法,既承六朝余韵,又开宋人先声"(《唐诗与宋词》)。冰心玉壶的意象群,既象征高洁品格,又暗喻永恒情谊,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馈赠。

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全诗情感抒发极具节制,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分析:"诗人通过'夜永''秋澄'的冷色调意象群控制情感烈度,最终以玉壶冰的固体意象凝固离情,这种情感处理方式体现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期的审美嬗变"(《大历诗风》)。寒凉意象下的炽热情感,构成诗歌内在的情感张力。

此诗最妙处在"自有"二字,看似平淡却力透纸背。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自有'包含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将个人情谊升华为普世价值,这种自信源于盛唐培育的精神底气"(《唐诗求是》)。二十字中见天地,方寸之间显性情,正是这首小诗不朽的艺术魅力所在。

点评

暮色渐沉,寒更接续着漫长的夜,凉意浸透秋夕,天地一片澄明。此般清冷之境,恰似诗人笔下的别离——王勃《送别》以简净之语,道尽千古离情。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二句,**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秋夜寒更,凉夕澄澈,非独写景,实乃心境之外化。更漏声声,长夜漫漫,离人心绪,尽在不言中。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一转,**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句高绝,冰心玉壶,比兴之妙,意在言外。"诗人不言离愁,而以"玉壶冰"为赠,既喻己心之澄澈,亦示友情之坚贞。冰心玉壶,遂成千古送别之绝唱。

袁行霈先生曾论此诗:"王勃以物象明心迹,化离思为清景,在初唐送别诗中独标高格。"寥寥二十字,不著悲戚,而别绪自深;不言珍重,而情谊自见。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