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的一个初秋,长安城尚存着夏末的余温,王司马楼前梧桐已开始零星飘落金黄的叶片。这座以主人官职命名的楼阁,向来是文人雅集之地,此刻正酝酿着一场诗酒唱和的盛宴。
时任右拾遗的张九龄拾级而上时,衣袖间还沾着皇城早朝的露水。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诗人,在政治清明的开元盛世中,既怀庙堂之忧,又存林泉之想。楼中早已设下青玉案,琉璃盏中斟满新酿的桑落酒,席间皆是当朝才俊——或许有刚任监察御史的王维,亦或有尚为太常博士的储光羲。主人以"同"字为韵,既是取"同气相求"的雅意,又暗合初唐以来流行的分韵赋诗传统。
诗人凭栏远眺,终南山岚气氤氲,浐水岸边蒹葭初白。三清境的玄妙与《诗经》六义的典雅在觥筹交错间流转,而"野晦寒阴积"的萧瑟已悄然透出盛唐帷幕后的一丝凉意。那句"顾惭非梦鸟"的谦辞里,藏着多少文人在仕隐之间的挣扎——就像他后来在《感遇》诗中咏叹的"草木有本心",此刻的雕虫小技,何尝不是经国大业的另一种寄托?
这场秋宴的墨迹未干,开元全盛日的阳光已开始西斜。那些琉璃盏碰撞的清脆声响,终将化作安史之乱前最晶莹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