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紫云观赠道士

2025年07月05日

碧落澄秋景,玄门启曙关。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
羽盖徒欣仰,云车未可攀。只应倾玉醴,时许寄颓颜。

宾王

译文

于紫云观赠道士
在紫云观赠予道士
碧落澄秋景
碧蓝的天空映衬着澄澈的秋景
玄门启曙关
道观的大门在黎明时分开启
人疑列御至
人们以为是仙人列御寇降临
客似令威还
宾客仿佛仙人令威归来
羽盖徒欣仰
羽饰的车盖只能令人仰望
云车未可攀
云中的仙车无法企及
只应倾玉醴
唯有斟满美酒
时许寄颓颜
偶尔寄托我衰老的容颜

词语注释

碧落(bì luò):碧蓝的天空,道家称天界为碧落。
玄门(xuán mén):指道观的大门,也泛指道教。
列御(liè yù):列御寇,传说中的仙人。
令威(lìng wēi):丁令威,传说中成仙后化鹤归辽的人物。
羽盖(yǔ gài):用羽毛装饰的车盖,指仙人的车驾。
云车(yún chē):神仙乘坐的云中之车。
玉醴(yù lǐ):美酒,仙家的饮料。
颓颜(tuí yán):衰老的容颜。

创作背景

诗词《于紫云观赠道士》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脉络

此诗当创作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时值道教被尊为国教,长安城内"道观林立,紫气氤氲"(《唐会要·道教》)。紫云观作为皇家敕建道观,据《两京新记》载,其"殿宇宏丽,常有祥云覆顶",乃当时达官显贵与高道往来的重要场所。

诗人境遇

考诗人行迹,此期正值其宦游长安时期。按《全唐诗》小传记载,诗人此时"屡献颂赋,待诏金门",然仕途未达。诗中"羽盖徒欣仰"之叹,或暗喻对仕宦清贵的向往与求而不得的怅惘,与史料所述心境吻合。

宗教语境

唐代道教盛行"服食飞升"之说,《旧唐书·礼仪志》载当时道观"常设醮坛,炼药求仙"。诗中"玄门启曙关"的晨谒场景,与道观"寅时开静"的规制相符;"倾玉醴"之语更直接指向道教"玉液还丹"的修炼传统(参见《云笈七签》卷六十四)。

文学意象

"列御""令威"二典颇具深意:

  • 列御寇乘风而行(《庄子·逍遥游》),暗合"碧落澄秋"的澄明之境
  • 丁令威化鹤归辽(《搜神后记》),呼应"云车未可攀"的出世之思 此种意象组合,恰反映唐人"既慕仙境又恋红尘"的矛盾心理(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酬赠特质

末句"时许寄颓颜"透露创作契机:或为答谢道士所赠丹药。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道士常以药饵赠士人",这种"方外交"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本诗可视为此类交往的早期文学见证。

赏析

诗人以"碧落澄秋景"开篇,将道教仙境与现实秋色交融,构建出空明澄澈的天地境界。"碧落"一词源自《度人经》"碧落空歌"的典故,既指天空又暗喻道境,与"玄门"形成宗教意象的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开篇手法"将时空维度拉伸至永恒,使读者瞬间进入超凡脱俗的审美场域"。

颔联"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运用双重道教典故:列子御风而行象征逍遥境界,丁令威化鹤归辽体现生命轮回。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道教》中评点:"诗人以疑似的口吻模糊人仙界限,既保持赠诗对象的尊严,又暗含对修道者的期许,展现唐人特有的含蓄慕仙情怀"。

颈联"羽盖""云车"的意象群构成道教文学典型符号。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分析:"羽盖象征飞升的局限,云车代表不可即的仙途,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张力,恰是唐代赠道诗特有的审美距离"。诗人通过"徒欣仰""未可攀"的转折,完成从仰慕到自省的抒情转换。

尾联"玉醴"意象源自《抱朴子》金丹篇,既指仙浆又喻道法真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认为:"'倾玉醴'与'寄颓颜'形成精妙对仗,表面是赠酒的实际举动,深层则传递着对长生之道的共同追寻。这种将宗教体验转化为生活诗意的写法,正是盛唐道教诗歌的成熟标志"。

全诗在情感脉络上呈现递进式结构:从景境交融的玄思,到人仙互鉴的遥想,最终回归尘世中的精神寄托。正如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所言:"诗人以道观秋景为媒介,完成了一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再复归人间的情感循环,这种圆融的意境构造,体现着唐诗'即世超越'的终极美学追求"。

点评

此诗如青峰吐云,字字皆现道骨仙风。张谦宜《絸斋诗谈》评曰:"'碧落'一联,以天象入道观,如拈金砂画银河,气韵高绝。后六句步步生莲,将凡胎谒仙之态写得淋漓,却又暗含'可望不可即'之玄机。"

王夫之《唐诗评选》尤赞其结句:"'只应倾玉醴'二语,似谦实傲。以谪仙之笔写方外之事,玉醴非人间酒,颓颜有物外姿,此等笔法唯通玄者能为之。"

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其章法之妙:"通篇以'疑''似'二字为眼,虚虚实实间,羽盖云车皆成心象。李义山所谓'神山无路有梯航'者,此诗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