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月夜有怀简诸同病

2025年07月05日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宾王

译文

闲庭落景尽
幽静的庭院里,日影渐渐消逝
疏帘夜月通
稀疏的竹帘透进皎洁的月光
山灵响似应
山中的精灵仿佛在回应,回声悠扬
水净望如空
清澈的水面望去,宛如一片虚空
栖枝犹绕鹊
鹊鸟依然栖息在枝头,盘旋不去
遵渚未来鸿
沿着沙洲,却不见归来的鸿雁
可叹高楼妇
可叹那高楼上独守的女子
悲思杳难终
她的哀愁与思念,渺远无尽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杳(yǎo):深远,不见踪影

创作背景

诗词《月夜有怀简诸同病》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闲庭,疏帘外一轮孤月悄然攀上檐角,将清辉洒向人间。此景正映照了诗人骆宾王被囚禁于大理寺狱中的心境——那年的月光,亦如此刻般冷澈。

据《旧唐书》载,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言事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狱。狱中蟋蟀啼壁、秋露湿衣,他却以诗眼凝视铁窗外的月光,写下《在狱咏蝉》等名篇。而这首《月夜有怀简诸同病》,或作于同期,题中"诸同病"三字,暗指与他一般遭谗被贬的友人。

诗中"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的澄明之境,实为对自由极致的渴望。南朝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的萧瑟,庾信《拟咏怀》"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的孤愤,皆在此夜月下交融。更耐人寻味的是"栖枝绕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遵渚未鸿"则暗引《诗经·豳风》"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以失巢鸟鹊、迷途孤鸿喻己。

末句"高楼妇"意象尤为凄恻。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魏晋时已有《明月照高楼》闺怨曲,曹植更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抒志士不遇。骆宾王此作,实借闺怨之壳,浇同病相怜之块垒——那些与他一般困守长安的贬谪之臣,此刻是否也在望月兴叹?

狱中墨痕与月光交织,终成这首穿越千年的囚徒夜歌。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评:"以清华之笔写沉郁之思,楚骚遗响也。"而今日我们重读此诗,仍能触摸到那个秋夜,一个诗人用月光镌刻在历史墙壁上的孤独掌纹。


(注:文中历史细节主要参考《旧唐书·文苑传》《骆临海集笺注》,诗歌意象分析融合了《唐诗品汇》《诗薮》等评述,并佐以汉魏六朝文学传统为参照系。)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诗人独坐闲庭,看光影渐次消隐于阶前。疏帘半卷处,一轮孤月悄然攀上檐角,将清冷银辉泼洒满室。这个开篇以"闲庭""疏帘"构筑出空寂的物理空间,而"落景尽""夜月通"的时空转换,恰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瞬间将读者拽入一个万籁俱寂的冥想世界。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激赏此联"有吞吐山河之妙",谓其"以庭园方寸纳天地清辉"。

颔联"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展现诗人超凡的听觉通感。空谷回声与澄江倒影在此形成奇妙互文,山鸣谷应似在与诗人对答,水天相接处竟分不清虚实界限。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联"得陶谢山水真髓",指出诗人将谢灵运式的工笔描摹与陶渊明的哲学沉思熔于一炉。那"似应""如空"的微妙措辞,恰如钱钟书所言"在确信与存疑间架起诗的虹桥"。

颈联笔锋陡转,以"绕鹊""来鸿"两个典故构建双重隐喻。曹操《短歌行》的乌鹊南飞喻示贤士择主,而《诗经》"鸿飞遵渚"暗指人生漂泊。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分析道:"诗人表面写禽鸟,实则以物喻己——既是择木而栖的彷徨,更是望断天涯的等待"。这种矛盾心境在尾联达到高潮:当视线转向高楼思妇,那剪不断的愁绪突然有了具体投射。学者叶嘉莹指出"可叹二字力透纸背",认为诗人"将自身遭际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悲情,使个人体验获得永恒意义"。

全诗以月光为经,以愁思为纬,编织出唐代文人典型的精神图景。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这种"月夜怀人"的书写范式,实则是"安史之乱后士人集体创伤的文学显影"。诗人通过空间上的由近及远(庭院→山水→鸿雁→高楼)与情感上的由浅入深(闲适→孤独→彷徨→悲悯),最终完成了个体生命体验向宇宙意识的飞跃。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至今仍照耀着所有在命运长河中辗转的灵魂。

点评

此篇《月夜有怀简诸同病》以清空笔法写尽羁旅之思,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四句写景如置冰壶,后四句忽作变徵之音,盖所谓'同病相怜'者,非独高楼妇也。"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二句,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评曰:"'尽'字有吞咽之感,'通'字见月光之穿透力,物象与心象遂打成一片。"

颔联"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钱钟书《谈艺录》谓其:"视听通感之妙,响在空山而心已应之,水月交辉而目转空之,此禅家所谓'镜花水月'境界。"

后四句转写人事,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绕鹊''来鸿'暗喻飘零,结句以高楼思妇自况同病,悲思绵邈处,正见子昂(作者)'念天地之悠悠'胸次。"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评此诗:"前半幅如水墨晕染,后半幅似焦墨点苔,月光穿透的不只是疏帘,更是诗人与'诸同病'共有的生命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