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秋,兖州城郭浸染霜色之际,骆宾王执友人之手于泗水之畔,将满腔离思化入这首《在兖州饯宋五之问》。其时大唐正值盛世华章,然文人墨客的宦游生涯总伴着辗转飘零——宋之问(注:此处应为宋五,疑为宋之问族亲)将赴梁甫汶阳之东,骆宾王则以监察御史身份巡察兖州,二人相逢于齐鲁旧地,复又面临歧路之别。
诗中"淮沂泗水地"暗合《禹贡》"
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别路青骊远,离尊绿蚁空。
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别后相思曲,凄断入琴风。
开元二十三年秋,兖州城郭浸染霜色之际,骆宾王执友人之手于泗水之畔,将满腔离思化入这首《在兖州饯宋五之问》。其时大唐正值盛世华章,然文人墨客的宦游生涯总伴着辗转飘零——宋之问(注:此处应为宋五,疑为宋之问族亲)将赴梁甫汶阳之东,骆宾王则以监察御史身份巡察兖州,二人相逢于齐鲁旧地,复又面临歧路之别。
诗中"淮沂泗水地"暗合《禹贡》"
诗人以兖州为背景,将离别之情融入地理意象之中。"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二句,看似平铺地理,实则暗含深意。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指出:"开篇即以绵延水系勾勒出广阔空间,使离别的怅惘在山水间无限延展"。沂水、泗水的交织,恰似诗人与友人剪不断的羁绊。
"青骊"与"绿蚁"的意象对仗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此联:"以骏马之青与酒沫之绿构成视觉冲击,远行的动态与饯饮的静态相映成趣"。青骊渐远的画面,配合着酒盏已空的细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未尽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的柳棠意象尤为学者称道。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凋密翠'写尽秋柳之萧瑟,'落疏红'道破晚棠之憔悴,植物荣枯与人生聚散形成双重隐喻"。寒柳褪去浓绿,晚棠零落残红,这种由盛转衰的自然景象,恰似欢宴过后不可回避的别离。
尾联的琴曲意象余韵悠长。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评点:"'凄断入琴风'五字,将无形相思化作可闻可感的琴音,突破时空限制达成情感共鸣"。琴弦震颤的不只是音乐,更是两颗即将远隔的心灵。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补充道:"此句暗用伯牙绝琴典故,暗示知音难再得的深层悲怆"。
全诗情感推进极具层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总结道:"从地理空间的铺陈,到饯别场景的特写,再转入自然意象的隐喻,最终升华为艺术化的情感表达,完成由实入虚的审美飞跃"。这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式的抒情方式,正是盛唐送别诗臻于化境的体现。
此诗以"淮沂泗水"起笔,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赞:"骆丞五言,骨力遒劲,开阖有度,此篇尤得山水清音。"四地名连缀,顿见千里江山之势,而"青骊远""绿蚁空"之对,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骆宾王裁云缝月,妙在言外,骊驹影逝而酒樽空悬,离情自现。"
颔联"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王夫之《唐诗评选》叹曰:"十字写尽春秋代序,'密翠'化寒,'疏红'委地,非独状物之工,实乃寄情于景之绝唱。"方东树《昭昧詹言》更点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叙事布景,五六句忽作细景衬贴,如织锦回文,陡然生色。"
末句"凄断入琴风",李攀龙《唐诗选》评点云:"结句七字三折,琴心风化入苍茫,较之'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别有一种凄恻韵味。"施补华《岘佣说诗》亦言其妙:"骆诗收束往往如孤帆远影,此篇以琴声绾合离思,袅袅不绝,正得《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之神髓。"
全诗正如胡应麟《诗薮》所论:"初唐短什,此篇最称浑成。地志、物候、离觞、琴曲熔铸一炉,而气脉自贯,已开盛唐气象先声。"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展骥端居暇,登龙喜宴同。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 野晦寒阴积,潭虚夕照空。顾惭非梦鸟,滥此厕雕虫。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 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 还雁应过洛水瀍.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