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张二咏雁

2025年07月05日

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宾王

译文

同张二咏雁
与张二一同咏叹雁
唼藻沧江远
在遥远的沧江边啄食水草
衔芦紫塞长
衔着芦苇飞越漫长的边塞
雾深迷晓景
浓雾弥漫,遮蔽了清晨的景色
风急断秋行
狂风呼啸,阻断了秋天的行程
阵照通宵月
雁阵映照着彻夜的月光
书封几夜霜
书信上凝结了多少夜的寒霜
无复能鸣分
再也无法高声鸣叫,各奔东西
空知愧稻粱
只能空自惭愧,愧对那稻粱的恩惠

词语注释

唼藻(shà zǎo):啄食水草。唼,水鸟或鱼吃食。藻,水草。
紫塞(zǐ sài):指北方边塞。紫,指北方。塞,边塞。
稻粱(dào liáng):指粮食,比喻生计。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廓时,张二与诗人对坐西窗,案前宣纸映着烛火,墨迹未干的《咏雁》诗卷犹带松烟气息。此乃开元末年某个霜重时节,大唐盛世的金粉正悄然剥落,而诗人笔下孤雁的剪影,恰似飘摇时代的隐喻。

考《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四所载,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前后。彼时张二或为谪宦,诗人亦困守京华,二人见秋雁南飞而共赋。诗中"衔芦紫塞长"暗用《淮南子》雁衔芦以避矰缴之典,"雾深迷晓景"似指李林甫当道之朝局晦暗。史载天宝年间科场壅滞,寒士多"无复能鸣分"之叹,尾联"愧稻粱"之语,恰与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形成互文。

更耐寻味者,是诗中时空的层叠。雁阵掠过的紫塞,既指北方边关,亦暗合张二曾任职的朔方幕府;"书封几夜霜"化用苏武雁足传书事,而案头诗笺上,墨痕与霜痕早已交融难辨。当诗人写下"风急断秋行"时,安史之乱的鼙鼓尚在历史的阴影里蛰伏,但那支折断的雁翎,已然预言了盛唐气象的终章。

赏析

诗人以雁为媒,将羁旅之思与身世之感揉碎在秋空断云间。"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二句,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盛赞其"以沧江紫塞为经纬,绘出天地苍茫画卷"。沧江啄藻是南方的温软,紫塞衔芦是北地的苦寒,一远一长间,雁的迁徙轨迹顿时化作游子漂泊的生命线。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中,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雾风二象实为双重隐喻",既写雁阵穿云破雾之艰,又暗喻人生途中迷茫困顿。迷离的晨光与摧折的秋风构成张力,恰如吴小如所言"物象与心象在此完成同构"(《诗词札丛》)。

颈联"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最见匠心。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道:"月照雁阵是天上画卷,霜封书信乃人间况味"。诗人巧妙将雁字回时与家书难寄并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称此联"以空间并置实现情感叠加,使怀乡之情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结句"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化用《庄子》"雁鸣得食"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将物性反思推向人性观照",雁失其鸣如同士失其志,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更指出"愧字如重锤,击碎所有托辞,直指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核心"。

全诗如一幅水墨雁阵图,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其"不着一字乡愁而乡愁自现",雁的每一个姿态都是诗人精神的投射。这种"托物言志而不滞于物"的手法,正是陈贻焮《杜甫评传》中所推崇的"盛唐咏物诗至高境界"。

点评

此诗咏雁,体物精微,寄托遥深。张二先生运笔如展翅排云,五联皆成画境。沧江紫塞,雾深风急,非独状雁之形,更见羁旅之思。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末联忽作断肠语,物我双写",正谓"无复能鸣分"二句将雁之失群与士之不遇浑然相融。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阵照通宵月"一联,称"月光雁阵,霜夜书封,十字中含万里秋声"。全诗骨气端翔,得杜少陵咏物神髓,而"愧稻粱"之结,更见士人风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