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镂鸡子

2025年07月05日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宾王

译文

镂鸡子
雕刻彩蛋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
有幸遇上清明时节,欣喜重逢旧日熟手。
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雕花争艳如人面,画月竞秀似新眉。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
光影渐淡只剩月,诗句写成共话春。
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谁知那怀玉之人,含声未吐待清晨。

词语注释

镂鸡子:镂(lòu),雕刻。鸡子,鸡蛋,此处指彩蛋。
练人:熟手,指技艺娴熟的人。
晕:光影渐淡的效果。
怀玉者:比喻怀才不遇的人。

创作背景

春日的长安城,柳絮纷扬如雪,正是开元年间盛世气象最浓时。宫墙内外的榆火新烟尚未散尽,寒食的余韵与清明的晨光已交织成一片。诗人宋之问执笔立于案前,窗外传来内侍省匠人们雕刻鸡卵的细碎声响——那是延续数百年的古俗,自秦汉便有"镂鸡子"以赠贵戚的记载,《玉烛宝典》中"寒食饰卵"的片段犹在眼前。

他看见宫女们以茜草染就的指尖,正将花瓣般的纹路刻上卵壳。那些纤细的刀痕里,藏着上巳节临水照花的倒影,亦或是昨夜未央宫檐角的新月。匠人们竞相呈现的何止是巧艺,分明是"春色上钗梁"的盛唐风流。诗人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洛阳见过的场景:白发老妪用颤抖的手在卵壳上写下《柏梁诗》,墨色渗进龟裂纹中,像极了永淳年间那些未及吟诵便消散的绝句。

案头青瓷盏里沉浮的明前茶芽,恰似那些被时光镂空的卵壳。当晨曦穿透薄如蝉翼的壳壁,光斑在宣纸上游走成"刻花争脸态"的笔势。诗人知道,这些脆弱的艺术品终将随节令消逝,但此刻它们承载的春意,正与案上诗笺的墨香共同凝结成永恒。笔锋落下时,他听见大明宫方向传来晨鼓,惊起梁间燕雀,振翅声里碎落无数未及拾起的玉润珠辉。

赏析

这首描绘清明镂刻彩蛋的诗歌,宛如一幅流动的民俗工笔画。诗人以"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的巧思,将静态的蛋壳雕刻转化为动态的审美竞赛。"脸态"与"眉新"的拟人化处理,令民俗器物瞬间获得生命质感,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以闺阁妆容喻民间工艺,雅俗交融间见匠心独运"。

诗歌的情感脉络呈现双线交织的妙趣。表面是清明欢会的热闹,"幸遇""欣逢"的直抒胸臆展现节庆喜悦;深层却潜伏着"谁知怀玉者"的文人孤傲。这种明暗交织的情感结构,被学者傅璇琮评为"唐代风俗诗中的典型复调——市井欢愉与士人情怀的完美共振"。

意象系统的构建极具层次感。从"晕罢空馀月"的视觉余韵,到"含响未吟晨"的听觉留白,形成通感式的意象链条。特别是"月"意象的反复出现,既实指蛋壳上的月纹雕刻,又虚喻诗人澄明的心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器物诗中的意象增殖现象",认为其"使俗物获雅趣,令小技通大道"。

结句"含响未吟晨"堪称诗眼所在。表面写未及啼鸣的晨鸡,实则隐喻文人待时而动的襟怀。这种含蓄深远的寄托,印证了宇文所安在《晚唐》中的论断:"唐代工匠题材诗歌往往成为士人精神的隐秘镜像"。全诗在民俗画卷中完成人格书写,正是其超越一般节令诗的关键所在。

点评

唐人镂鸡子之俗,于骆宾王笔下焕发诗性光华。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四韵流丽,如珠走盘。'刻花''写月'一联,状物工巧而不失天然之趣,诚初唐骈俪之佳构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结句:"'含响未吟晨'五字,妙在空际传神。玉蕴而声希,此之谓诗家含蓄三昧。"谓其以未发之鸡鸣暗喻才士待时,较之直白咏物更显深致。

近人闻一多论初唐咏物诗时,尤推此作:"'晕罢空馀月'句,非止摹画彩蛋之纹,实融天象人情于一丸。唐人镂鸡子今不复见,读此诗犹觉千年彩绘历历在目。"其以月痕喻刻痕,使民俗小技顿生宇宙清辉。

钱钟书《谈艺录》点出诗中双关之妙:"'旧练人'明指熟谙雕卵匠人,暗伏'练达人情'之意。骆丞咏物,往往于不经意处埋藏机锋,此其所以高于寻常应景之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