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蝉 在狱咏蝉

2025年07月05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宾王

译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秋蝉声声鸣唱,囚徒思绪万千。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怎忍看那蝉影,对着白发哀叹。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重难展翅飞翔,风大易淹没声响。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无人相信我的清白,谁能为我表明心迹?

词语注释

西陆:指秋天。
南冠:指囚徒。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也比喻青春年华。
白头:指白发,象征年老或忧愁。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狱中,寒蝉的哀鸣穿透了铁窗。骆宾王独倚斑驳墙壁,望着庭院中疏落的梧桐,将满腔孤愤化入墨中——这便是《在狱咏蝉》诞生的刹那。

公元678年冬,御史台狱的砖石沁着刺骨凉意。这位曾以《帝京篇》名动天下的才子,因上书讽谏武后专权而获罪下狱。史载其时"告密之风盛行",他笔下的"露重飞难进"正是对酷吏周兴、来俊臣罗织罪状的隐晦控诉。蝉翼般透明的玄鬓,映照着诗人未老先衰的华发,狱吏记录的"系狱三载"让他早生华发。

铁链碰撞声中,诗人听见了蝉的隐喻。唐代《艺文类聚》载蝉"饮露而不食",恰似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处境。风露的意象源自《离骚》,而"白头吟"暗引卓文君典故,双重喻指将个人冤屈升华为士人群体的精神困境。当秋露凝成霜刃,寒蝉终将噤声,正如谏臣的声音淹没在武周革命前的血色黄昏里。

绢帛上的墨迹渐干,如同蝉蜕凝固在历史缝隙。这首托物言志的五律,最终超越了个体苦难,成为唐人咏蝉诗中"最寄托遥深者"(明·胡应麟《诗薮》评语)。千载后,我们仍能从平仄间听见那穿越铁窗的蝉鸣——不是哀鸣,而是用生命刻度丈量出的精神高度。

赏析

诗人以蝉自喻,将囚徒的悲愤与蝉的高洁交织成凄怆的咏叹调。"西陆蝉声"与"南冠客思"对举,瞬间在时空维度上构建起物我相照的意境。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以蝉声引客思,物我交融,已见巧思",道出了比兴手法的精妙。

"玄鬓影"与"白头吟"的意象碰撞极具张力。学者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指出:"玄鬓代指蝉翼,暗喻诗人盛年;白头自指,形成青春与衰颓的残酷对照"。更巧妙化用卓文君《白头吟》典故,将忠而被谤的冤屈揉进字里行间。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被闻一多誉为"唐人咏物诗中的意象魔术"。

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文学史家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分析:"'露重'喻政治环境的压抑,'风多'指谗言交构,蝉的困境正是诗人的绝境"。六个字浓缩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集体困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联"物我双写,比兴之极致"。

尾联的"高洁"二字,实为全诗精神内核。马茂元在《唐诗选》中阐释:"蝉饮露不食的习性,自汉代以来就是清高的象征,诗人借此自证心迹"。而"谁为表予心"的诘问,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既是绝望中的呐喊,也是对历史审判的坚信,沉痛中自见骨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囚徒的绝望转化为艺术的永恒。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论:"蝉声愈嘒唳,诗心愈澄明,这种在绝境中保持的精神高度,正是盛唐气象的另类呈现"。诗人用十八个字完成的精神突围,让铁窗成了通向永恒的甬道。

点评

诗词咏蝉·在狱咏蝉

骆宾王此作,字字凝露,句句含霜。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曰:"咏蝉诗每以蝉自喻,此独超脱,'露重''风多'十字,已尽谗人当路、志士失路之悲。"诚哉斯言,物我交融处,自见诗人铁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一联,纪晓岚在《瀛奎律髓汇评》中批注:"起笔双绾蝉与人,'西陆'对'南冠',天然工妙而不见斧凿痕。"蝉声与客思同频震颤,囚窗铁栅外,竟成天地共鸣之琴。

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王夫之《姜斋诗话》叹其:"以蝉之玄鬓映己之白头,物象人心互映成凄绝画图。"黑蝉翼影掠过斑白鬓发,瞬间定格为生命最苍凉的蒙太奇。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二句,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击节称赏:"十字写尽世途险恶,不独咏蝉,直是千古逐臣血泪。"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更谓之:"神句!物之飞沉,实乃人之进退,寄托遥深。"

结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冒春荣《葚原诗说》点破:"结得悲愤,然不激不怒,此君子遭厄而能正其志也。"蝉餐风饮露本自高洁,却如诗人蒙冤莫白,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咏物诗贵有寄托,此篇蝉即人,人即蝉,两相忘而两相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