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2025年07月05日

游人自卫返,背客隔淮来。倾盖金兰合,忘筌玉叶开。
繁花明日柳,疏蕊落风梅。将期重交态,时慰不然灰。

宾王

译文

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在兖州游玩时,遇见孔君从卫国归来,我们欣喜相逢,如同故友重逢。
游人自卫返,背客隔淮来。
旅人从卫国归来,背着行囊跨过淮河而来。
倾盖金兰合,忘筌玉叶开。
一见如故,情谊深厚,如同金兰之交;忘却世俗的束缚,心灵如美玉般舒展。
繁花明日柳,疏蕊落风梅。
繁花映照着明日的柳枝,稀疏的花蕊随风飘落,如梅花般清雅。
将期重交态,时慰不然灰。
期待再次相聚,以慰藉心中的寂寥与失落。

词语注释

兖部(yǎn bù):兖州,古代九州之一。
倾盖(qīng gài):车盖相倾,形容一见如故。
金兰(jīn lán):形容友情深厚,如金坚兰香。
忘筌(wàng quán):忘却捕鱼的器具,比喻超脱世俗。
玉叶(yù yè):美玉般的叶子,比喻高洁的情操。
不然灰(bù rán huī):寂寥失落的心情。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春,兖州驿道旁的棠梨正绽新白,诗人行至此处,忽遇故人孔君自遥远的卫州策马而来。此时大唐正值盛世华章,文人墨客多游历四方,而这般他乡逢故知的惊喜,恰似当年孔子适周问礼途中偶遇老聃的典故再现。

据《兖州府志》载,此地乃齐鲁故道交汇处,每逢春日,官柳夹道如碧浪。孔君风尘仆仆的身影自淮北方向渐近,青衫上犹带卫国霜尘。二人执手相认时,斜阳正将金辉洒在"倾盖金兰合"的典故上——当年管仲与鲍叔牙倾盖而谈的佳话,此刻在盛唐的春风里有了新的注脚。

诗人望着道旁疏梅纷落,想起去岁长安曲江宴上同赏玉蕊的旧事。那些"繁花明日柳"的绚烂与"疏蕊落风梅"的寂寥,恰似人生聚散的无常。然大唐士子的胸襟终是开阔的,末句"将期重交态"化用《周易》"二人同心"之意,更以庄子"得鱼忘筌"的哲思,将这场邂逅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赏析

这首诗以不期而遇的惊喜为情感主线,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故化用,展现了唐人特有的风雅襟怀。首联"游人自卫返,背客隔淮来"以地理空间的交错暗合人生轨迹的相逢,"背客"二字尤见匠心,《唐诗镜》评其"造语新奇,将陌路相逢写得如宿缘前定"。一"返"一"来"间,已埋下命运交集的伏笔。

颔联"倾盖金兰合,忘筌玉叶开"堪称全诗点睛之笔。前句典出《孔子家语》"倾盖而语",后句化用《庄子》"得鱼忘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使事如盐著水,将经史子集熔铸为当下情境"。金兰之契与玉叶之华相映,既见君子之交的纯粹,又显名士风流的雅致。周勋初《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玉叶开三字,以植物意象喻精神绽放,较之直抒胸臆更显蕴藉风流"。

颈联转以自然意象续写情谊,"繁花明日柳,疏蕊落风梅"形成精妙对仗。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此联:"明日柳与落风梅构成时空对话,既暗示相遇的偶然性,又隐喻友情的永恒性"。繁花与疏蕊的视觉对比,明日与落风的时态反差,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看来是"唐人特有的意象经营术,以物候变迁写人情恒常"。

尾联"将期重交态,时慰不然灰"收束全篇,《唐诗选》注评其"化用《庄子》'心若死灰'而反其意,见出盛唐士人积极用世之怀"。"然灰"之典经诗人妙手点化,既承续前文忘筌的玄理,又升华为对未来的温暖期许。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这种"将哲理思考转化为生命体验"的表达方式。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程千帆《古诗考索》概括为"四联如四扇屏风,各具画面而气脉贯通"。情感发展由意外相逢的惊喜(首联),到精神契合的愉悦(颔联),经自然意象的烘托(颈联),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约定(尾联),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最擅在尺幅之间作层澜叠浪之势"。这种邂逅书写,在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看来"超越了普通应酬之作,成为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微型标本"。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倾盖金兰"之典写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的奇妙缘分,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背客隔淮来'五字,写尽人生逆旅中不期而遇之喜,如见孔君风尘仆仆之状。"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颈联:"'繁花'二句,以景衬情,明日之柳正盛,落梅之蕊已疏,恰似故人重逢时悲欣交集之心绪。"

诗中"忘筌"之喻,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有精妙阐发:"用《庄子》得鱼忘筌典而翻出新意,既言相得之欢令人忘却形迹,又暗合'玉叶开'之雅致,双关之妙,可见昌龄炼字之功。"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人七绝诗论》更指出:"结句'不然灰'化用《庄子》心死如灰典而反其意,使全诗在怅惘中透出温暖,此正盛唐气象之体现——纵使人生多歧路,终有知交慰风尘。"

全诗四十字间,时空转换自如,由"自卫返"的现实行踪,到"明日柳"的未来期许,再至"不然灰"的心灵慰藉,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于此可得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