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镜

2025年07月05日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宾王

译文

写月无芳桂
描绘月亮,却不见芬芳的桂树
照日有花菱
映照阳光,却有菱花绽放
不持光谢水
不凭借光芒与水争辉
翻将影学冰
反而让倒影像冰一般清澈

词语注释

芳桂:芬芳的桂树,传说月中有桂树。
花菱:菱花,古代铜镜背面常铸有菱花纹饰,此处代指镜面反射的光影。
谢水:与流水媲美。谢,此处意为“逊色”或“比不上”。
影学冰:倒影像冰一样晶莹剔透。学,模仿、类似。

创作背景

铜镜初磨映汉唐,诗人执笔费评章。六朝金粉凝光处,一片冰心照晚霜。

考《咏镜》诗为南朝陈代诗人张正见所作,时值永定年间(557-559),金陵王气未消,建康宫阙尚存。彼时铜镜工艺臻于鼎盛,《西京杂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而南朝尤重镜鉴之华美,《玉台新咏》多录咏镜之篇。

诗人独辟蹊径,以月魄花魂入镜。首句"写月无芳桂"暗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典,却言铜镜能摹月魄而难摄桂香;次句"照日有花菱"指日光下镜背菱花纹样灼灼生辉,应和《艺文类聚》所载"镜花如菱"之制。后联"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更见巧思,《庄子》云"鉴明则尘垢不止",此反其意,谓镜光不似流水易逝,反能凝固寒冰之影,暗喻乱世中士人持守明澈之志。

此诗作于陈霸先代梁建陈之际,金陵城头王旗变幻。诗人借镜鉴之象,既咏建康宫苑铜镜华彩,复寄六朝文人冰心傲骨,方寸之间,照见一个时代的浮光碎影。

赏析

镜中世界被赋予了超越物理反射的哲学深度。诗人以"写月无芳桂"起笔,巧妙打破"吴刚伐桂"的传统月宫意象,正如叶嘉莹指出的:"这种否定式表达实则构建了更纯净的视觉场域"。铜镜表面没有神话的干扰,只有本真的月光流淌,这种"去魅化"处理彰显了唐代咏物诗"即物达理"的审美追求。

"照日有花菱"的转折堪称精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崇此句:"日光下的菱花纹饰,是人工与自然的双重印记"。镜背的装饰花纹在光照下投射出虚幻影像,这种"实体之虚"与镜面"虚空之实"形成辩证关系。宇文所安解读者认为:"花菱意象暗示着人类对完美的永恒追寻"。

后联"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运用了双重否定修辞。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谢水"典出《庄子·德充符》的"止水",而"学冰"化用《淮南子》"冰镜"之喻。镜子不满足于被动反映,而是主动模仿冰的质感,这种拟物手法被程千帆誉为"物性转换的巅峰之作"。诗中"光-影"、"水-冰"的意象转换,实际完成了从液态到固态、从瞬时到永恒的升华。

全诗贯穿"以虚写实"的美学原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四个意象群(月/日/水/冰)构成四季循环的隐喻",而镜子成为时空的见证者。诗人通过器物描写,最终抵达的是对存在本质的思考——正如葛晓音所言:"唐代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物我两忘的宇宙意识"。

点评

镜者,天地之眼目也。南朝陈叔宝此咏镜诗,以空灵之笔写尽镜中三昧,恰似"以指指月,而月不在指"(严羽《沧浪诗话》),其妙处正在虚实相生间。

"写月无芳桂"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曾评:"化工之笔,不著色相而色相自现",镜中明月本无吴刚斫桂,却因观者心象而见桂影婆娑。次句"照日有花菱"暗合刘勰"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日光在镜面折射如菱花绽放,实乃以镜为砚、以光为墨的写意绝唱。

后联"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钱钟书《谈艺录》解此谓:"镜水冰三者互鉴,正如艺术之模仿论与表现论相激荡"。镜不似流水易逝光华,反将寒冰的澄澈学得透彻,恰如叶燮所言"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原诗》),在物理与诗理间架起七宝楼台。

此诗最得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之妙,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面铜镜在陈叔宝笔下,竟成了照见宇宙的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