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的创作背景
在初唐的贞观年间,七岁的骆宾王于婺州义乌的村塾求学。某个春日,塾师携童子们至村口池塘畔习"属对"功课,忽见一群白鹅悠然浮游于碧水之间。童子们纷纷掷石惊鹅,唯见那骆家小郎君独立柳荫下,目光追随着鹅群曲颈向天的姿态,竟脱口吟出这十八字的天然妙句。
池塘边的老柳新叶未丰,将碎金般的阳光筛落在小诗人肩头。他或许并不知晓,这随口而出的童谣会随着塘水涟漪流传千年。彼时大唐诗坛尚未迎来它的黄金时代,而这首稚嫩之作已暗藏盛唐气象的密码——白毛红掌的明快设色,曲项清波的动态捕捉,分明是后世王摩诘"诗中有画"的先声。
据《骆临海集笺注》记载,此诗本无题,后人以"咏鹅"名之。那个春日池塘里的鹅鸣,穿过贞观之治的晨光,成为镌刻在华夏文明记忆里的童声初啼。千载而下,我们仍能从"拨清波"的水纹里,窥见唐诗长河最初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