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宾王

译文

鹅,鹅,鹅
鹅啊,鹅啊,鹅啊
曲项向天歌
弯曲着脖子向天空高歌
白毛浮绿水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
红掌拨清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词语注释

曲项(qū xiàng):弯曲的脖子
拨(bō):划动,拨动
清波(qīng bō):清澈的水波

创作背景

咏鹅的创作背景

在初唐的贞观年间,七岁的骆宾王于婺州义乌的村塾求学。某个春日,塾师携童子们至村口池塘畔习"属对"功课,忽见一群白鹅悠然浮游于碧水之间。童子们纷纷掷石惊鹅,唯见那骆家小郎君独立柳荫下,目光追随着鹅群曲颈向天的姿态,竟脱口吟出这十八字的天然妙句。

池塘边的老柳新叶未丰,将碎金般的阳光筛落在小诗人肩头。他或许并不知晓,这随口而出的童谣会随着塘水涟漪流传千年。彼时大唐诗坛尚未迎来它的黄金时代,而这首稚嫩之作已暗藏盛唐气象的密码——白毛红掌的明快设色,曲项清波的动态捕捉,分明是后世王摩诘"诗中有画"的先声。

据《骆临海集笺注》记载,此诗本无题,后人以"咏鹅"名之。那个春日池塘里的鹅鸣,穿过贞观之治的晨光,成为镌刻在华夏文明记忆里的童声初啼。千载而下,我们仍能从"拨清波"的水纹里,窥见唐诗长河最初的涟漪。

赏析

这首童趣盎然的咏物小诗,以明快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白鹅戏水图。学者周啸天曾评价其"如儿歌般天真烂漫,却暗含绘画的构图美学"。

意象构建如工笔设色
"白毛浮绿水"与"红掌拨清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白-绿-红"的配色体系,既符合自然真实,又具有装饰趣味。鹅颈的曲线美与水面波纹的动态美相映成趣,恰如钱钟书所言"稚子眼中所见,却是画家苦心经营的构图"。

情感表达纯真自然
重复的"鹅"字呼告,被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解读为"儿童惊喜发现时的天然反应"。诗中不见任何成人世界的比兴寄托,只有王国维推崇的"赤子之心"的直观呈现。那向天高歌的曲项,在学者叶嘉莹看来"透露着生命本真的欢愉"。

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特别赞赏末句"红掌拨清波":"'拨'字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能听见水波轻漾的声音。"这种动态描写与前三句的静态勾勒,构成宋代诗论家严羽所说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妙境。

全诗二十字间,既有谢赫"六法论"中"应物象形"的精准,又得苏轼"诗画本一律"的真趣。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叹:"童子语,天籁也。"

点评

骆宾王七岁所作《咏鹅》一诗,恰似清水芙蓉,天然雕饰。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童子脱口之作,而音律谐美,意象生动,直开唐音先河。"

此诗以稚子视角勾勒白鹅戏水之态,"曲项向天歌"五字,令闻其声见其形。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连用三'鹅'字,如闻雏声呷呷,非谙童趣者不能道。"后二句尤见设色之妙,"白毛"对"红掌","绿水"映"清波",恰似一幅水墨丹青。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不隔之境",正谓此等天真烂漫之笔。

最妙在"拨"字,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解析:"一'拨'字使静水顿生灵动,稚子眼中万物皆有情致,此即赤子之心观照世界之妙。"全诗二十字间,童趣与诗心交融,自成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