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2025年07月05日

联翩辞海曲,遥曳指江干。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
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宾王

译文

联翩辞海曲
成群结队地离开海边的弯曲处
遥曳指江干
远远地摇曳着飞向江岸
阵去金河冷
雁阵飞离,金河一带变得寒冷
书归玉塞寒
书信到达玉门关时,边塞已是一片寒意
带月凌空易
在月光下翱翔天际并不困难
迷烟逗浦难
在烟雾弥漫的水边徘徊却非易事
何当同顾影
何时才能一起欣赏彼此的倒影
刷羽泛清澜
梳理羽毛,在清澈的波澜上嬉戏

词语注释

淄川:地名,今山东淄博一带
毛司马:指诗人的朋友毛某,司马是官职名
海曲:海边弯曲的地方
江干:江岸
金河:指北方河流,一说为今内蒙古境内的大黑河
玉塞:玉门关,古代著名边关
浦:水边
刷羽:鸟类用喙整理羽毛的动作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淄川的晨光正为一场文坛雅事镀上金辉。唐高宗龙朔年间(约66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与淄川毛司马相约以秋日九题唱和,其中《秋雁》一诗,恰似一幅用霜天为绢帛、以羁旅为墨彩的写意长卷。

史载骆宾王此时正辗转于齐鲁之地,任道王府属吏。当他立于淄水之畔,见雁阵掠过长河,不禁想起汉代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中,金河实指西北边陲,而玉塞则是玉门关的别称。这两个意象的并置,暗合当时唐军与吐蕃的拉锯战事,诗人将秋雁南飞的生物习性,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诗中"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的对比,恰似诗人自身写照。据《旧唐书》记载,骆宾王早年曾从军西域,后又在长安任侍御史,此刻却困守地方僚属之位。那穿云破月的鸿雁,与徘徊烟浦的孤影,正是他"才高位下"处境的诗意投射。末句"刷羽泛清澜"的期许,隐约透露着对毛司马知遇之恩的感激——在初唐这个门阀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文人往往需借酬唱之作展露才情,以求仕进之阶。

秋空中的雁字,就这样被历史的风云与诗人的心事,染成了千年不褪的墨痕。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的秋雁,在诗人笔下化作一组流动的意象群。联翩的雁阵从海天交界处启程,遥曳的飞行轨迹指向江岸,这"辞"与"指"的动词运用,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以动写静,尽得迁徒之神韵"。金河与玉塞的冷寒对仗,不仅构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更通过温度感知将边塞诗特有的苍凉感注入咏物题材。

月色与烟霭的意象对比堪称全诗点睛之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带月凌空'的澄明与'迷烟逗浦'的朦胧,实则是诗人内心仕隐抉择的物化表现"。那振翅高空的雁影,既承载着超越现实羁绊的理想,又不得不面对烟水迷途的生存困境。这种双重性在尾联得到升华——"刷羽泛清澜"的期许,被《唐人咏物诗评注》解读为"对精神净界的向往,其清越之志较之鲍照《舞鹤赋》更添几分唐人特有的明朗"。

全诗的情感脉络如秋空般澄澈而深邃。初唐诗歌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曾评价此作:"将庾信《秋夜望单飞雁》的孤寂感,转化为群体生命的壮美叙事"。诗人通过雁阵的时空穿越,完成了个体生命体验与宇宙节律的共鸣,最终在"同顾影"的邀约中,实现了物我交融的审美超越。这种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的写法,正是盛唐咏物诗"即物达情"传统的先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骆宾王《秋雁》一咏,'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二句,骨气清刚,直追汉魏。以'金河''玉塞'对举,不独工整,更见边塞苍茫之气,雁阵南飞之态尽在尺幅。"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状物入神。月下飞雁之孤高,烟中徘徊之困顿,皆以五字摄其魂魄。骆丞咏物,往往于工笔中寓身世之感。"

  3.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
    "结句'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忽转拟人之笔,化雁为友。'刷羽'二字尤妙,似见其振翅梳翎之态,而'清澜'之想,更托出高洁情志,此初唐咏物诗之逸品也。"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析:
    "此诗以'联翩''遥曳'起笔,已得秋雁群飞之神。中二联虚实相生,'金河''玉塞'写空间之辽远,'带月''迷烟'摹时间之流转,终以'同顾影'收束,物我交融,足见骆宾王才情之富、寄托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