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时,淄川的晨光正为一场文坛雅事镀上金辉。唐高宗龙朔年间(约66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与淄川毛司马相约以秋日九题唱和,其中《秋雁》一诗,恰似一幅用霜天为绢帛、以羁旅为墨彩的写意长卷。
史载骆宾王此时正辗转于齐鲁之地,任道王府属吏。当他立于淄水之畔,见雁阵掠过长河,不禁想起汉代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中,金河实指西北边陲,而玉塞则是玉门关的别称。这两个意象的并置,暗合当时唐军与吐蕃的拉锯战事,诗人将秋雁南飞的生物习性,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诗中"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的对比,恰似诗人自身写照。据《旧唐书》记载,骆宾王早年曾从军西域,后又在长安任侍御史,此刻却困守地方僚属之位。那穿云破月的鸿雁,与徘徊烟浦的孤影,正是他"才高位下"处境的诗意投射。末句"刷羽泛清澜"的期许,隐约透露着对毛司马知遇之恩的感激——在初唐这个门阀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文人往往需借酬唱之作展露才情,以求仕进之阶。
秋空中的雁字,就这样被历史的风云与诗人的心事,染成了千年不褪的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