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游目聊作

2025年07月05日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宾王

译文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暂且远离尘世的喧嚣烦扰,去寻求超脱世俗的情趣。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心境闲逸愈发沉静,神思悠远身体也觉轻盈。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夏日湖畔荷香四溢,秋日田野麦气清新。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何须借那沧浪之水,来洗净屈子帽缨的尘灰?

词语注释

嚣尘(xiāo chén):喧嚣的尘世,指纷扰的世俗生活。
物外情:超脱世俗的情趣。物外,世俗之外。
讵(jù):岂,怎,表示反问。
沧浪(cāng láng):古水名,这里指《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
楚臣缨:指屈原的帽缨。楚臣,这里特指屈原。缨,系帽的带子。

创作背景

夏日的熏风掠过太液池畔的垂柳,诗人王勃解下五品朝散郎的鹖冠,独坐于长安郊外终南山麓的草堂。此时正是龙朔三年(663年),大唐帝国在高宗治下显露出盛世的端倪,而年轻的诗人却已在宦海浮沉中窥见"器大者声必闳"的庙堂真相。

新焙的绿蚁酒在青瓷盏中泛起涟漪,远处樊川的稻浪与荷香交织成网。诗人想起三年前在沛王府写就的《乾元殿颂》,那"虹渚霞开"的华章曾震动九重宫阙,而今却随着斗鸡檄文的戏笔化作南柯一梦。案头摊开的《庄子》翻到《知北游》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墨迹犹新,与窗外蝉鸣构成奇妙的互文。

终南云气漫过竹篱时,他忽然记起去岁在巴蜀遇见的采菱女。那些流传在涪江两岸的竹枝词,比弘文馆收藏的应制诗更接近"田秋麦气清"的本真。楚辞的韵律与吴侬软语在记忆里交融,竟比沧浪之水更适宜濯缨——这或许就是宋玉当年在云梦泽畔顿悟的"神幽体自轻"。

暮色中,长安城的轮廓渐渐隐入蓝田烟霭。诗人将新写的诗笺压在陶砚下,墨迹中依稀可见六朝山水诗的遗韵,却已带着初唐特有的清刚之气。远处法门寺的钟声荡开层层莲香,惊起苇丛中的白鹭,恍若永徽年间阎立本《职贡图》里飞出的精灵。

赏析

夏日的游目骋怀,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超脱尘俗的精神漫游。开篇"暂屏嚣尘累"五字,便勾勒出文人典型的避世姿态,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喟叹遥相呼应。学者叶嘉莹曾指出,这种"物外之情"实为"中国文人寻求精神自由的永恒主题",诗人以"致逸心逾默"的玄理体悟,将老庄坐忘之道凝练为"神幽体自轻"的具身感受。

荷香麦气构筑的田园意象群,暗合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禅意画境。浦上夏荷与秋田麦浪的时空叠印,被钱钟书解为"诗家特有的时空压缩术",让"四时之美具于一瞬"。其中"满"与"清"的感官对仗,恰如宗白华所言:"以嗅觉通视觉,化物理为心象,此乃唐人意境说的精微处"。

尾联用典尤见匠心。沧浪濯缨的楚辞意象,经"讵假"二字点化,从屈原的愤世转为淡泊的隐逸。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不滞于物而得物趣,不囿于典而用典活",诗人将屈子沉郁的忠愤,转化为"将濯未濯"的悬想,在欲说还休中完成精神的自我净化。

全诗以"游目"为线,串起道家心斋、禅宗静观与儒家用世之思。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作:"在六朝绮丽余风中独标清远,下开王孟山水田园一派"。那些荷香麦气、沧浪楚缨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为"神幽体自轻"的生命体验,在千年后的夏日依然清透可感。

点评

此诗清气逼人,如饮冰泉,当属六朝逸品。王渔阳《池北偶谈》尝言:"五言若'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十字中含尽炎凉之味,而笔致萧散,直追陶谢。"诚哉斯论!

诗中"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二句,尤见功力。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非真得物外趣者不能道,其妙处在虚处传神,如蜻蜓点水,微波自成涟漪。"此等境界,恰合严沧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谓。

至若结句"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精辟见解:"化用《渔父》典而翻出新意,屈原之濯缨为愤世,此诗之濯缨乃超世,同一沧浪而境界迥异。"可见诗人胸次,已脱尽尘滓。

全诗四十字如四十颗明珠,刘熙载《艺概》所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物;兴致飘逸,由深于析理",正可移评此作。夏日读之,顿觉荷风拂面,麦浪涤心,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