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熏风掠过太液池畔的垂柳,诗人王勃解下五品朝散郎的鹖冠,独坐于长安郊外终南山麓的草堂。此时正是龙朔三年(663年),大唐帝国在高宗治下显露出盛世的端倪,而年轻的诗人却已在宦海浮沉中窥见"器大者声必闳"的庙堂真相。
新焙的绿蚁酒在青瓷盏中泛起涟漪,远处樊川的稻浪与荷香交织成网。诗人想起三年前在沛王府写就的《乾元殿颂》,那"虹渚霞开"的华章曾震动九重宫阙,而今却随着斗鸡檄文的戏笔化作南柯一梦。案头摊开的《庄子》翻到《知北游》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墨迹犹新,与窗外蝉鸣构成奇妙的互文。
终南云气漫过竹篱时,他忽然记起去岁在巴蜀遇见的采菱女。那些流传在涪江两岸的竹枝词,比弘文馆收藏的应制诗更接近"田秋麦气清"的本真。楚辞的韵律与吴侬软语在记忆里交融,竟比沧浪之水更适宜濯缨——这或许就是宋玉当年在云梦泽畔顿悟的"神幽体自轻"。
暮色中,长安城的轮廓渐渐隐入蓝田烟霭。诗人将新写的诗笺压在陶砚下,墨迹中依稀可见六朝山水诗的遗韵,却已带着初唐特有的清刚之气。远处法门寺的钟声荡开层层莲香,惊起苇丛中的白鹭,恍若永徽年间阎立本《职贡图》里飞出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