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

2025年07月05日

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
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惟有思归引,凄断为君弹。

宾王

译文

我留安豹隐
我安然隐居如豹藏深林
君去学鹏抟
你远行效仿大鹏展翅高飞
岐路分襟易
岔路口分别容易
风云促膝难
再想促膝长谈却难如风云变幻
夕涨流波急
黄昏时湍急的河水奔涌
秋山落日寒
秋山间落日余晖透着寒意
惟有思归引
唯有这首思归曲
凄断为君弹
含着凄切为你弹奏

词语注释

豹隐(bào yǐn):典出《列女传》,指贤者隐居
鹏抟(péng tuán):典出《庄子·逍遥游》,喻志向远大
分襟(fēn jīn):古人别离时分开衣襟相赠,指分离
促膝(cù xī):膝盖相靠对坐,形容亲密交谈
思归引(sī guī yǐn):古琴曲名,表达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一诗,当为初唐骆宾王赠别友人之作。考其背景,如抽丝剥茧,可见三层意蕴:

一曰仕途之困顿
"安豹隐"之语,暗合《列女传》"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不食"典故。时骆宾王任武功主簿,位卑言轻,恰似雾中隐豹。而侯四"学鹏抟",典出《庄子·逍遥游》,显见友人将赴科举或军幕。两相对照,足见唐人"穷达殊途"之悲。

二曰地理之险阻
"夕涨流波急"暗指长安郊外灞水秋汛。据《水经注》载,秦汉时灞桥折柳送别已成定制。而"秋山落日寒"或指终南山余晖,岑参曾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之咏,正是京畿深秋气象。

三曰琴心之寄托
末句"思归引"乃晋代石崇所作琴曲,陆机《文赋》称"操觚以率尔,含毫而邈然"。骆宾王以琴代语,既承嵇康《琴赋》"导养神气"之意,复开王维"阳关三叠"之先声。一"弹"字,既应诗题,更将离思物化为泠泠七弦。

此诗作仪凤年间(676-679),正值唐朝与吐蕃战事频仍之际。侯四或赴边塞军幕,故有"风云促膝难"之叹。全诗以隐豹、抟鹏为经,以流波、落日为纬,终以琴音收束,诚所谓"气骨高奇,变六朝之纤靡"(明·胡应麟《诗薮》评语)也。

赏析

秋日的离别总带着几分苍茫的诗意,这首送别诗以"弹"字为韵脚,在短促的节奏中奏响了一曲深沉的生命交响。诗人通过两组精妙的动物意象展开画卷:"安豹隐"与"鹏抟"的对比,既是隐逸与进取的人生选择写照,更暗含《周易》"君子豹变"与《庄子》"鹏徙南冥"的哲学意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称赏此联"五字含天地,双禽见古今",道出了意象背后的宇宙意识。

"岐路分襟"的瞬间被赋予永恒意味,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句"以空间之歧路喻时间之错位",而"风云促膝"的典故化用自《后汉书》"风云之会",使寻常离别顿生历史苍茫。颈联的夕涨秋山,看似写景实为心象,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急流寒日,皆从离人心眼看出",落日余晖中的波光山色,恰似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却多了几分庾信《哀江南赋》的沉郁。

末联"思归引"三字堪称诗眼,既暗用石崇《思归引》曲名,又呼应陆机"怀归之曲"的文学传统。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激赏"凄断为君弹"的结句:"七弦虽断,余响犹悲,较之‘江上数峰青’更见凝绝。"诗人将琴弦的震颤与心弦的共振融为一体,使抽象的离思具象为可听的音乐,这种通感手法比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更早展现出唐诗的艺术成熟。

全诗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从隐逸到奋进、从相聚到相离、从视觉到听觉的多重转换,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原批称其"缩万里于尺幅,纳永恒于瞬息",恰如秋日里最后一声蝉鸣,在短暂的吟唱中凝聚了整个季节的凉意与光辉。

点评

此诗以"秋日送别"为骨,以"弹"字为眼,通篇贯穿着唐人特有的气象与深情。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骆宾王《秋日送侯四》五律,起句即见豹隐鹏抟之志,尾联'凄断为君弹'五字,将离思化作弦上清商,真得《阳关三叠》之神髓。"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道:"'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十字,写尽天地苍茫之气。流水意象与《思归引》古琴曲名相呼应,使无形离思具象为可触可听的音乐境界,此等笔法,非六朝余韵不能为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其结句:"'凄断'二字最是警策,既状琴音之哽咽,复写离肠之百结。唐人送别诗多矣,然能将剑胆琴心、风云之气与儿女之情熔于一炉者,此篇当推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