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宾王

译文

此地别燕丹
就在这易水河边,我们告别了燕国太子丹
壮士发冲冠
那位壮士怒发冲冠,豪气冲天
昔时人已没
昔日的英雄早已逝去
今日水犹寒
而今天的易水依然冰冷刺骨

词语注释

燕丹:燕国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王的关键人物
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或激动,头发竖起把帽子都顶起来
没(mò):通'殁',死亡的意思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易水之畔,芦苇低垂处仿佛还回荡着两千年前的慷慨悲歌。骆宾王独立寒汀,衣袂翻飞间,笔下的墨痕浸透了历史的霜色——那场惊心动魄的易水送别,正穿越时空与眼前离筵重叠。

当年燕太子丹白衣素冠立于斯地,目送荆轲踏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变徵之声西入强秦。壮士怒发冲冠的瞬间,连湍急的易水都为之凝滞。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的烈烈英风,此刻化作诗人笔下雷霆般的十字。青铜匕首的冷光与督亢地图的暗纹,在"昔时人已没"的叹息中碎作粼粼波光。

寒水亘古如斯,倒映着多重历史镜像:贾谊《过秦论》中"秦俗多忌讳之禁"的暴政,班固《汉书》里"荆轲慕燕丹之义"的侠骨,此刻都沉淀在"今日水犹寒"的结句里。诗人或许正效仿鲍照《代白头吟》"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的孤愤,将武周时期朝堂的肃杀与易水的寒意交织。那刺骨的寒,既是严武《易水送别》"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的自然写照,更是对"盛世无侠"的深沉叩问。

暮色中的易水像一柄出鞘的青锋,映照着诗人与荆卿隔空相望的剪影。当送别的酒盏碰响河岸,所有的历史回响都凝结成霜——落在《骆临海集》的笺纸上,也落在后世读者心头。

赏析

易水畔的凛冽寒风,永远凝固着历史的悲壮与诗人的孤愤。骆宾王这首短诗以二十字浓缩千年豪情,将送别场景与历史记忆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此地别燕丹"开篇即将时空折叠,让现实送别与荆轲刺秦的壮烈场景重叠。易水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正如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所言:"'此地'二字力重千钧,将历史沧桑感灌注于当下离别"。诗人站在历史现场送别友人,使寻常离别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

"壮士发冲冠"的意象如雕塑般凝固了最激烈的瞬间。这个出自《史记·刺客列传》的经典画面,经诗人提炼后更具视觉冲击力。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发冲冠'三字如金石铿锵,既写荆轲之怒发,又暗含诗人胸中不平之气"。这种外化的愤怒姿态,成为精神气节的永恒象征。

后两句的时空转换尤为精妙。"昔时人已没"将历史纵深猛然拉开,而"今日水犹寒"又将镜头拉回现实。这个"寒"字堪称诗眼,既是易水实感,更是历史寒意的延续。莫砺锋在《唐诗鉴赏》中分析道:"水寒之喻双关自然温度与政治气候,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追怀,也是对当下境遇的隐喻"。这种触觉通感的运用,使抽象情感变得可触可感。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具体历史事件的追忆(燕丹送别),到典型形象的塑造(怒发冲冠),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意象(寒水长流)。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诗人将个人送别之情、历史悲壮之情、时代感慨之情熔于一炉,形成多重情感的和声"。这种情感表达既保持初唐诗歌的刚健骨力,又蕴含深远意境。

诗中的水意象尤其耐人寻味。易水在诗中不仅是送别场景,更是历史见证者。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解读:"流动的河水与凝固的历史形成奇妙对照,'犹寒'二字使物理现象转化为心理体验"。这种意象处理方式,展现出唐诗从咏史到抒情的完美过渡。

点评

此诗如寒匕出鞘,冷光乍现。骆宾王以二十字写尽千古悲壮,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寄慨无端,别有天地。极惨恻,却极含蓄,五绝中当以压卷。"

"今日水犹寒"四字尤见功力,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其:"末句黯然,荆卿之恨,犹在易水间也。昔人谓《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七字中,包括悲愤之情。此诗以'水犹寒'三字括之,更为简劲。"

王夫之《唐诗评选》更点出其时空交叠之妙:"'已没''犹寒'四字,今古交融,使读者但觉英风飒飒,纸上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