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挑灯杖》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末五代之际,烽烟四起而文心未泯。此诗诞生于油灯尚照书卷的时代,挑灯杖作为文人夜读的忠实伴侣,其"不自润"的特性恰似乱世中清贫自守的士人风骨。据《清异录》载,当时文人雅士常以灯檠入诗,寄托孤贞之志。
器物意象
挑灯杖本为寻常物事,以青铜或竹木制成,用于拨挑灯芯。诗中"禀质非贪热"道出其本质——虽终日与火相伴却不慕光华,"焦心岂惮熬"更以拟人笔法,将其塑造成甘愿自我灼烧的殉道者形象。这种物性描写,实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投射。
深层隐喻
"何处用脂膏"之问,暗含晚唐社会批判。当时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多少民脂民膏被肆意挥霍。诗人借挑灯杖"终知不自润"的品格,与贪墨之徒形成尖锐对比。宋人《苕溪渔隐丛话》曾评此类咏物诗:"托微物以讽世,所谓寸铁杀人。"
创作情境
考其格律,当属五言讽喻诗。诗人或许在某个寒夜,凝视灯花爆裂的瞬间,忽见挑灯杖已焦黑弯曲却仍尽职尽责。这种"物我相照"的顿悟,催生出"岂惮熬"的悲壮气韵。正如《诗人玉屑》所言:"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此诗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