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挑灯杖

2025年07月05日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宾王

译文

挑灯杖
拨灯芯的小棍
禀质非贪热
天生并非贪恋温暖
焦心岂惮熬
内心焦灼,何曾畏惧燃烧
终知不自润
终究明白无法自我滋润
何处用脂膏
又何必涂抹油脂

词语注释

禀质(bǐng zhì):天生的品质
惮(dàn):畏惧
脂膏(zhī gāo):油脂,这里比喻额外的滋养

创作背景

诗词《挑灯杖》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末五代之际,烽烟四起而文心未泯。此诗诞生于油灯尚照书卷的时代,挑灯杖作为文人夜读的忠实伴侣,其"不自润"的特性恰似乱世中清贫自守的士人风骨。据《清异录》载,当时文人雅士常以灯檠入诗,寄托孤贞之志。

器物意象

挑灯杖本为寻常物事,以青铜或竹木制成,用于拨挑灯芯。诗中"禀质非贪热"道出其本质——虽终日与火相伴却不慕光华,"焦心岂惮熬"更以拟人笔法,将其塑造成甘愿自我灼烧的殉道者形象。这种物性描写,实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投射。

深层隐喻

"何处用脂膏"之问,暗含晚唐社会批判。当时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多少民脂民膏被肆意挥霍。诗人借挑灯杖"终知不自润"的品格,与贪墨之徒形成尖锐对比。宋人《苕溪渔隐丛话》曾评此类咏物诗:"托微物以讽世,所谓寸铁杀人。"

创作情境

考其格律,当属五言讽喻诗。诗人或许在某个寒夜,凝视灯花爆裂的瞬间,忽见挑灯杖已焦黑弯曲却仍尽职尽责。这种"物我相照"的顿悟,催生出"岂惮熬"的悲壮气韵。正如《诗人玉屑》所言:"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此诗得之。"

赏析

在唐代诗人笔下,寻常物件往往被赋予深邃的生命哲思。这首咏物小诗以挑灯杖为媒介,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

意象的二元对立是这首诗最精妙的艺术特征。挑灯杖"非贪热"的本质与"焦心"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正如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唐人试律说》中评点:"以物性反衬物用,愈见其牺牲之悲壮"。那截默默燃烧的灯杖,被赋予了殉道者般的形象——明知自身将化为灰烬,仍坚守光明。

诗中情感呈现出递进式的升华。从开篇"岂惮熬"的坦然,到"终知"句的顿悟,最终升华为"何处用脂膏"的豁达。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赞赏末句:"'何处'二字尤妙,将自苦之怀化作无求之意,是佛家'无住生心'境界"。这种超越性的情感转变,使咏物诗突破了简单比兴的藩篱。

隐喻系统的构建堪称典范。脂膏意象既指实际灯油,又暗喻生命精华;"不自润"三字被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称为"诗眼":"不润己而润世,正是圣贤血脉"。这种多层象征使短短二十字承载了士人精神:在自我消耗中实现价值,犹如儒家"杀身成仁"的具象化表达。

诗歌语言呈现出枯淡中的丰腴特质。全诗未用任何华丽辞藻,却通过"禀质""焦心"等拟人化表达,让无生命体获得人格光辉。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学讲演集》中以此诗为例,指出:"唐人咏物之妙,正在于将物理提升为人理,使器物成为精神符号。"

这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最终指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尽其用"的哲学观。挑灯杖的自我消耗过程,恰似文人理想的写照——在奉献中完成生命的意义,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批注:"咏物至此,乃见性命"。

点评

此诗以挑灯杖自喻,托物言志,妙在"不自润"三字,道尽士人清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咏物诗贵有寄托,此篇借灯杖之质,写寒士之操,比兴之妙,正在不即不离之间。"

"禀质非贪热"一句,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非贪'二字用得极有分寸,既见器物本真,又暗合君子慎独之旨。寻常咏物,难得此等胸次。"那灯杖本为传火之物,却自持冷性,恰似文人处浊世而守清白的风骨。

末句"何处用脂膏"之问,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以反诘作结,最是唐人手段。脂膏本可润物,此处偏说无处可用,愈见其甘守枯淡之志。"这般笔法,正如灯下看剑,寒光中自有一段不肯妥协的锋芒。

近代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总评此诗:"全篇无一句直写人品,而品节自现。较之直抒胸臆者,更得风人之致。"那挑灯杖终夜伴读,自身渐短而不悔,恰似文人以心血浇灌文章,正是东方文化中"为往圣继绝学"的具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