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暮春的傍晚,晚霞如蜀锦般铺陈在天际。诗人独坐长安客舍,案头摊开的巴山地图上,蜿蜒的蜀道被朱笔勾出深深浅浅的痕迹。窗外忽然传来卖花女叫卖海棠的吴音,让他手中的羊毫陡然一颤——这声音竟与成都浣花溪畔的卖花声如此相似。
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宗广德年间,蜀中才女薛涛制作的"十色笺"曾风靡两京。诗人案头便叠着这样的彩笺,其中一页墨痕犹新,写着"东西吴蜀关山远"的字句。当时成都府与扬州并称"扬一益二",两地商旅往来却要穿越三峡天险,正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自蜀至吴,水路三千里,滩险四百处。"
诗人曾在剑南节度使幕中任职,亲历过"鱼书欲寄何由达"的怅惘。杜工部"鸿雁几时到"之叹,白乐天"蓝桥春雪君归日"之思,此刻都化作笔端缠绵的云雨。阳台用宋玉《高唐赋》典,暗指当年在蜀中与某位精通诗书的女子(或即薛涛一类的才女)的知遇。那女子常以云母笺题诗相赠,故有"一片云"之喻。
《唐才子传》提到中唐诗人多有"巴蜀情结",盖因安史之乱后大批文人入蜀避难。当他们在长安洛阳重逢蜀地故人时,总不免像元稹那样"忆君心似西江水",将锦江春色与巫山云雨都揉碎在诗行间。此诗正是用"鱼雁"古意与"阳台"新典,在尺素之间构筑起跨越关山的记忆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