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刘少府游越州

2025年07月05日

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离亭分鹤盖,别岸指龙川。
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

宾王

译文

一丘余枕石
我闲居山丘,以石为枕
三越尔怀铅
你远赴三越,怀揣笔墨
离亭分鹤盖
离亭前,我们分乘华美的车盖
别岸指龙川
别离的岸边,遥指龙川的方向
露下蝉声断
寒露降下,蝉鸣声断绝
寒来雁影连
寒意袭来,雁影连绵不断
如何沟水上
为何在这沟水之上
凄断听离弦
凄凉地听着离别的琴弦声

词语注释

鹤盖:古代官员出行时所用的华美车盖,象征身份地位
龙川:地名,位于今广东省
怀铅:指携带笔墨,寓意准备著述或记录
沟水:此处指离别之地,象征分隔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骆宾王在长安任职,适逢友人刘少府将赴越州(今浙江绍兴),遂作此诗以赠别。越州古属"三越"之地,春秋时为越国故土,山水清幽,人文荟萃。刘少府此行或为宦游,或为访古,诗人以"怀铅"喻其文采,暗合越地兰亭雅集之遗风。

是时骆宾王久历官场沉浮,诗中"一丘枕石"显露归隐之思,而"鹤盖""龙川"的典故,既点明越州会稽山与若耶溪的地理特征,又暗含《世说新语》中"云门鹤唳"的仙隐意象。颈联"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化用南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意境,以物候变迁喻宦途凉薄,更见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末句"凄断听离弦"双关《礼记·乐记》"丝声哀"与嵇康《琴赋》"离鸿别鹤"之典,将越地传说的"剡溪雪夜访戴"之雅与现实离愁交织。全诗在初唐宫廷诗风盛行之际,独以汉魏骨力为基,融吴越地理、六朝文藻于一炉,堪称早期送别诗中的清绝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淡墨写浓愁,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与时空转换,将送别之情渲染得既含蓄又深刻。首联"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运用《世说新语》枕石漱流的典故与《西京杂记》怀铅提椠的意象,形成静与动的鲜明对照。学者傅璇琮指出:"'枕石'的静态归隐与'怀铅'的动态远行,在工整的对仗中暗藏人生选择的哲学命题"(《唐代诗人丛考》)。

颔联"离亭分鹤盖,别岸指龙川"将送别场景具象化,其中"鹤盖"典出刘孝标《广绝交论》,喻指显贵车驾。文史大家钱钟书评此联:"'分'与'指'两个动词如画眼,将空间切割为两个渐行渐远的心理场域"(《谈艺录》)。龙川的烟水与鹤盖的华美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颈联"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堪称诗眼,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其"得物态之神":露凝蝉噤写尽秋声,雁阵惊寒暗喻离群。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解析道:"蝉雁意象群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暗示,'断'与'连'的辩证关系,正是离人心理的微妙投射"(《迦陵论诗丛稿》)。

尾联"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化用李陵《别诗》"携手上河梁"之意,却以"离弦"作结。文学史家袁行霈认为:"沟水意象源自乐府《白头吟》,此处与断弦声复合,使抽象的离情具象为可听的音乐形象"(《中国文学史》)。这种通感手法,将全诗的情感张力推向高潮。

全诗在时空架构上尤见匠心,从枕石丘壑到越州烟水,从离亭鹤盖到沟水离弦,形成圆环式的意象群落。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唐代送别诗的空间意识,往往在尺幅之间展现万里之势"(《美学散步》)。诗中每个意象都是情感的物化符号,共同编织成一张精妙的意境之网。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泠然成韵。骆宾王以"枕石怀铅"起笔,便见高士襟怀。吴汝纶评曰:"'离亭别岸'一联,气象宏阔而意绪苍茫,直追盛唐气骨。"其下"蝉声断""雁影连"六字,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击节称赏:"十字摄尽秋魂,不着一愁字而离思盈睫。"结句忽作诘问,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特别指出:"沟水离弦之喻,化乐府古意而翻出新声,使全篇在空间延展中陡然获得时间纵深感。"刘熙载《艺概》总论云:"骆丞五律,似瘦实腴,此诗骨重神寒,尤见功力。"末句"凄断"二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如闻裂帛,余响绕梁",确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