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

2025年07月05日

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
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

宾王

译文

通庄抵旧里
沿着大路回到故乡
沟水泣新知
沟渠的水仿佛在为新结识的朋友哭泣
断云飘易滞
断裂的云彩飘荡却容易停滞
连露积难披
连续的露水积聚难以消散
素风啼迥堞
萧瑟的风在远处的城墙上呜咽
惊月绕疏枝
惊惶的月光缠绕着稀疏的树枝
无力励短翰
无力振作写短诗
轻举送长离
轻轻举起酒杯送别远行的朋友

词语注释

迥堞(jiǒng dié):远处的城墙
短翰(duǎn hàn):短诗,翰指毛笔,引申为诗文

创作背景

秋夜微凉,烛影摇红,骆宾王独坐窗前,墨砚生香。此时正值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诗人宦游京师,却困于仕途偃蹇。阎五其人,或为润州故友,将归江南烟水之地,而宾王羁留长安,遂以五言律诗寄别。

"通庄抵旧里"一句,暗合《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之思,旧里者,非独指友人故园,亦隐喻诗人对江南旧游的追忆。考《骆临海集笺注》,宾王曾任职道王府属吏,润州(今镇江)恰在江南道,此中或藏二人昔年同游之谊。

"沟水"化用卓文君《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新知乍逢又别,恰似秋露凝而复散。唐时长安有龙首渠绕城,送别多在灞桥,此处"沟水"既实指分流之水,亦虚写人生聚散无常。

三联"断云""连露"之对,暗藏初唐诗歌革新气象。宋之问《灵隐寺》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壮,而宾王此联以"滞""披"二字,将云露拟作离人衣袂,既有六朝余韵,又见唐律新声。史载宾王善属文,尤精五言,此诗平仄相谐,已具盛唐气象。

末联"短翰"典故,可溯至《晋书·左思传》"弱冠弄柔翰",然"无力"二字陡转,道尽寒士之悲。唐人科举,润州属江南东道,多产文士,阎五北游求仕未果南归,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轻舟南下处,恐非仅送长离,更送彼时共同消磨的青云之志。

秋虫在阶,凉蟾窥牖,这首诞生于初唐秋夜的小诗,终将随大运河的波光,流入那个正在苏醒的诗歌盛世。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被诗人赋予了近乎神性的哀婉。那"沟水泣新知"的意象,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流水拟泣声,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使自然物象成为情感的知音"。沟水呜咽着见证新结的友情,这种移情手法比直抒胸臆更显蕴藉深沉。

飘滞的断云与凝重的连露构成精妙的意象对仗。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滞'与'披'的动词选择,使云露具有了人性化的挣扎,暗示着送别者欲留不可、欲忘不能的矛盾心绪"。飘散的云朵因离愁而凝滞,密集的露水因情深而难以抖落,自然界的微小变化都成为情感的外化。

"素风惊月"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知方式。莫砺锋在《唐诗鉴赏》中分析道:"迥堞上的风声与疏枝间的月影,通过'啼''绕'两个动词获得灵性,营造出超越时空的惆怅氛围"。城墙在风中呜咽,月光绕着枝桠徘徊,整个秋夜都沉浸在离别的仪式感中。

结尾"短翰"与"长离"的对比令人回味。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诗人自谦才短如翰毛,却要承载万里别离之重,这种不对等的张力,恰是南朝送别诗最动人的美学特质"。无力挥毫的惭愧与轻舟远去的背影,在简淡笔墨中透出无限苍茫。

全诗将寻常送别升华为哲学沉思。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评价:"通过空间上的通庄旧里与时间上的断云连露交织,使具体离别获得宇宙意识的观照,体现了南朝文人'以微尘见大千'的诗学追求"。每个意象都是情感的密码,共同编织成超越时空的离别画卷。

点评

骆宾王《秋夜送阎五还润州》一诗,以"通庄抵旧里"起笔,便见唐人送别之典型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骆临海诗,情致婉转,色泽清华,此作尤见其工。"诗中"沟水泣新知"一句,沈氏更批注道:"'泣'字妙绝,将无情之水化作有情之物,较之'沟水东西流'更添三分悲切。"

"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一联,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盛赞:"骆宾王善以自然景物状难写之情,此联云露交感,既绘秋夜实景,复喻离情缱绻,物我交融处,直追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境。"其"滞""披"二字,尤见炼字之功,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字字如明珠走盘,圆转中自具筋骨"。

至若"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之句,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叹为:"六朝余韵而能自出新意,'啼'字'惊'字,使风月俱含愁态,较之鲍照'孤光独徘徊',别有一种幽邃之致。"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则特别指出:"骆丞此联,景语皆情语也。堞迥枝疏,正见目送之远;风素月惊,实写心绪之乱。"

结句"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宋人刘辰翁《须溪集》有精辟见解:"'短翰'对'长离',不惟字面对仗工巧,更暗含才力不逮深情之叹。骆生送别诗往往结得沉重,此作独以'轻举'作结,反见情谊之重,所谓举重若轻者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亦云:"末句化用《楚辞》'高举兮云中'之意象,而反其意用之,将送别时欲留不得之无奈,写得飘逸中自带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