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微凉,烛影摇红,骆宾王独坐窗前,墨砚生香。此时正值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诗人宦游京师,却困于仕途偃蹇。阎五其人,或为润州故友,将归江南烟水之地,而宾王羁留长安,遂以五言律诗寄别。
"通庄抵旧里"一句,暗合《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之思,旧里者,非独指友人故园,亦隐喻诗人对江南旧游的追忆。考《骆临海集笺注》,宾王曾任职道王府属吏,润州(今镇江)恰在江南道,此中或藏二人昔年同游之谊。
"沟水"化用卓文君《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新知乍逢又别,恰似秋露凝而复散。唐时长安有龙首渠绕城,送别多在灞桥,此处"沟水"既实指分流之水,亦虚写人生聚散无常。
三联"断云""连露"之对,暗藏初唐诗歌革新气象。宋之问《灵隐寺》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壮,而宾王此联以"滞""披"二字,将云露拟作离人衣袂,既有六朝余韵,又见唐律新声。史载宾王善属文,尤精五言,此诗平仄相谐,已具盛唐气象。
末联"短翰"典故,可溯至《晋书·左思传》"弱冠弄柔翰",然"无力"二字陡转,道尽寒士之悲。唐人科举,润州属江南东道,多产文士,阎五北游求仕未果南归,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轻舟南下处,恐非仅送长离,更送彼时共同消磨的青云之志。
秋虫在阶,凉蟾窥牖,这首诞生于初唐秋夜的小诗,终将随大运河的波光,流入那个正在苏醒的诗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