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京守岁

2025年07月05日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宾王

译文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闲居时少有欢宴,独坐中饱经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忽然发现严冬已尽,才知晓星宿更替迎来新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夜色驱散寒冷,新年与晨光一同焕然一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在他乡的夜晚心神不宁,无法与故旧亲友相聚。

词语注释

列宿(liè xiù):星宿,这里指星宿更替,季节变换。
耿耿(gěng gěng):形容心中不安,烦躁不宁。
无由(wú yóu):没有办法,无法。

创作背景

岁暮的帝京长安,霜风刺骨,官舍孤灯下,骆宾王独对残年。这位"初唐四杰"中最是坎坷的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第三次罢官——从武功主簿任上被黜,罪名仍是那耿介直言。

案头《春秋》翻至末卷,窗外更鼓催着永淳二年的尾声。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齐鲁守岁,尚能与卢照邻把酒论诗;而今同在这座辉煌都城,旧友却各自飘零。宫墙外的雪光映着太极宫檐角,大明宫的除夕宴乐隐隐可闻,而城南陋巷中,冻雀正啄食着祭灶留下的饴糖碎屑。

诗人指尖划过冰凉的砚台,想起去岁此时还在为李义府案上书谏诤。那些焚膏继晷写就的奏章,终究和案头烛泪一样凝结成冰。远处佛寺传来除夜钟声,惊破了他"独坐惨风尘"的冥思——原来北斗柄已悄悄转向寅位,而自己仍如太乙池畔的残荷,守着不肯凋零的倔强。

忽有雪花扑打窗纸,恍若故园吴越之地的杨花。他终是提笔蘸墨,在《西京守岁》里藏进三重时光:严冬将尽的此刻,列宿回春的将来,以及永远回不去的"展旧亲"的往昔。墨痕晕开处,不是年光之叹,而是整个龙朔年间寒士们的共同境遇。

赏析

暮冬与新春在骆宾王的诗笔下来了一场静默的交接。《西京守岁》以"闲居寡言宴"起笔,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独对风尘的孤寂场景。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诗"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一联,称其"以物理写时序,而羁情自见"。

诗中意象的转换极具匠心。"严冬尽"与"列宿春"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北斗七星(列宿)的方位变化暗示着季节更迭。清代学者纪昀在《骆临海集笺注》中指出:"'夜将寒色去'五字,写尽岁除光景,非身历者不能道。"寒夜与晓光的交替,既是自然现象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期待的投射。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双重张力。表面是"闲居独坐"的平静,内里却汹涌着"耿耿他乡"的愁绪。现代学者马茂元在《唐诗选》中分析道:"'无由展旧亲'一句,将守岁习俗中应有的团聚之乐反衬得格外痛切。"这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时间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诗人截取年岁交替的特定瞬间,通过"忽见""方知"的顿悟式表达,完成从物理时间到心理时间的转换。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骆宾王在此诗中构建了三重时间维度——自然的冬季、人生的暮年、时代的寒夜,最终都指向'晓光新'的希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节制的抒情。没有痛哭流涕的悲叹,只有"惨风尘"的淡淡着色;没有直抒胸臆的呐喊,唯有北斗星移的默默见证。这种含蓄蕴藉的美学品格,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四杰诗虽犹带六朝锦色,而气骨已翔,此作尤见性情之真。"

点评

此诗以冬尽春来之景,写他乡守岁之怀,字字清冷而意脉绵长。明人钟惺于《唐诗归》中评曰:"'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二句,不独见岁时之变,兼见心神之爽,似有暖意从纸背渗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耿耿'二字,写尽孤客之怀,末句'无由展旧亲'五字,抵得一篇《哀江南赋》。"

诗中"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有精妙阐释:"以星象写春信,不落窠臼。严冬之尽非目见,乃从列宿推移中悟得,此诗人慧心独绝处。"而"夜将寒色去"之"将"字,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拈出:"着一'将'字,则寒色如可驱遣,时序更替顿生动态,此昌龄'玉颜不及寒鸦色'句法之遗响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天文景象与人间情感交织。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王诗善以宇宙之无穷,照见人世之有限,'列宿春'与'展旧亲'之间,横亘着整个苍茫的时空,而诗人以耿耿之心穿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