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宾王

译文

寂寥心事晚
傍晚时分,心中满是寂寥的思绪
摇落岁时秋
草木凋零,又是一年秋日
共此伤年发
我们一同感伤岁月催人老
相看惜去留
彼此凝望,珍惜这离别前的时光
当歌应破涕
此刻应当高歌,强颜欢笑
哀命返穷愁
可叹命运多舛,又陷入无尽忧愁
别后能相忆
但愿分别后还能彼此牵挂
东陵有故侯
就像东陵侯那样,永不相忘

词语注释

寂寥(jì liáo):寂寞空虚
摇落:草木凋谢零落
破涕:停止哭泣,转悲为喜
东陵故侯:指秦朝东陵侯召平,后以种瓜为生,比喻不忘故旧

创作背景

秋风渐紧的时节,诗人独坐黄昏,看阶前梧叶已染轻霜。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正是聚散无常的所在。那年秋日,王维在灞陵亭为友人设酒饯行,暮色中折柳相赠,却不知此去经年,再会无期。

案头摊开的《李太白集》里还夹着去岁的茱萸,杜甫在夔州写"摇落深知宋玉悲"时,大约也忆起开元全盛日的离别。唐人的送别总在清秋最是断肠——岑参的"胡天八月即飞雪",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皆作于北风初起的驿亭。

诗人执笔的手顿了顿,砚中墨痕似窗外渐浓的夜色。想起汉时东陵侯召平,秦亡后沦为布衣,在青门外种瓜为生。如今这乱世飘零,倒与故侯的际遇暗合。案上烛火摇曳,照见笺纸上新成的诗句:"别后能相忆",墨迹未干处,恰似离人泪痕。

阶下蟋蟀声咽,远处谁家玉笛暗飞。这秋夜的离别,终究比盛唐时多了几分艰险。安史之乱后的岁月里,每一次执手相送,都可能成永诀。诗人将诗笺收入行囊时,长安城的更鼓正敲过三响,满天星斗如散落的棋子,而人间别宴,终要散场。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的离别被赋予了一种震颤心灵的重量。诗人以"寂寥心事晚"起笔,将黄昏的苍茫与内心的空茫叠印,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此句"五字如枯荷带雨,自含凄响",那"摇落"的何止是岁时的秋意,更是生命里无法挽留的繁华。

"共此伤年发"中交缠着双重悲怆:铜镜里惊现的白发与秋风里飘零的落叶,在此刻成为同构的意象。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镜像式抒情"是盛唐送别诗的典型手法,让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在"相看惜去留"的凝视中产生奇妙共振。衣袖间迟疑的挽留,比任何直白的倾诉更令人心折。

转折处"当歌应破涕"的强颜欢笑,恰似王维《阳关三叠》里"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克制。而"哀命返穷愁"五字,明代钟惺《唐诗归》谓之"如寒蝉曳响,字字皆成霜痕",将个人际遇的困顿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洞见。那被迫咽下的苦酒里,沉淀着整个士人阶层的集体焦虑。

尾联"东陵有故侯"用典极轻而意极重,暗含邵平种瓜的典故。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以布衣之身寄公侯之思,愈见其苍凉"。记忆中的东陵瓜田不再是具体的归处,而化作精神故乡的象征——这使离别不再是空间的阻隔,反成为心灵相通的契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此结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正是捕捉到了绝望中的那缕微光。

点评

秋风起时,别意最浓。此诗以"寂寥"二字开篇,便为全篇定下基调,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摇落之秋与寥落之心相互映照,自成境界。

颔联"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二句,钱钟书先生曾评:"白发相对,去留两难,十字写尽中年况味。"那相顾无言的凝视里,既有岁月流逝的惊心,又有命运无常的叹惋。颈联忽作转折,"当歌应破涕"暗用王粲《公宴诗》典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而"哀命返穷愁"五字,朱自清谓之"如寒泉咽石,字字生凉"。

末联"东陵有故侯"化用邵平种瓜典故,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此中寄托最妙,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对历史兴亡的观照,使送别诗陡然开阔。"那东陵瓜的意象,既是对友人归隐的祝福,亦暗含诗人对宦海浮沉的彻悟。

全诗正如闻一多所赞:"在秋日的底色上,以简淡之笔写深永之情,唐人送别诗中的逸品。"字里行间流动的不只是离情,更有一个时代的文人共同的生命体验。